嫡皇孫降生是國朝的大喜事,該有的慶祝自然是少不了的,更何況皇帝也下旨普天同慶了。
就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皇孫吸引的時候,李世民突然宣佈了自己的大動作。
高士廉、尉遲恭、張亮、劉弘基、牛進達、李道宗等十餘位將領被派往全國各大軍鎮、要隘坐鎮。
就連因為和李建成走的比較近,貞觀朝退居二線的李孝恭都被重新啟用,前往青州坐鎮並組建海軍。
這麼大的軍事調動,自然把不知實情的群臣嚇了一大跳,紛紛站出來反對,其中尤以魏徵反對意見最激烈。
但很快反對的人就發現,朝中掌握實權的大老們竟然意見一致,全部支援皇帝的計劃。
這時他們陡然想起了前幾天發生的事情,皇帝毫無預兆的召見了三十幾位大臣,顯然這場會議上他們達成了某些共識。
反對的人再也不說話了,因為大家都很清楚,這些人集體作出的決策不可能被推翻的。
魏徵也退到一旁不再說話,臉上充滿了落寞。他有些無法接受,自己堂堂宰相竟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陳景恪聽說了朝堂上發生的事情,嘆了口氣道:“魏相是個能臣也是直臣諫臣,可惜和士族走的太近了。”
李泰不服氣的道:“那房相呢,他本就出身於山東士族,又娶了盧氏女,為何就獲得信任了?”
陳景恪說道:“因為房相不可能抵擋得了封國的誘惑,而魏相可以。他很可能寧願不要封國,也要攪散此事。”
李泰笑道:“那你的意思就是房相不如魏相嘍?”
陳景恪直言道:“能力上自然是房相更勝一籌,但操守上魏相能甩他幾十條街。”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杜如晦和房玄齡就生出了二心。尉遲恭拿著李世民的佩劍去見兩人,才把他們‘請到’了秦王府。
可見房玄齡不是那種可以為了道義而赴死的人,為了封國拋棄士族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魏徵就不一樣了,當年他一直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殺,否則必成後患。
玄武門之變後,他當著李世民的面把這件事情說了出來,還說:只恨太子不聽我之言早點把你除去,以至於有今日。
這種性格操守,和房玄齡比起來高下立判。
只可惜他偏偏特別仰慕士族,和他們走的非常近,李世民不得不把他排除在這件事情之外。
至少在計劃的初期不能讓他知道,以免他破壞此事。
李泰縱使是嫡皇子,可很多機密他知道的並不比普通人多多少,對於陳景恪的評價很是不以為然。
陳景恪也沒有多做解釋,而是想起了長孫無垢的吩咐,順勢說到:
“分封在即,你作為親王必定會有一個不小的封國的,想好如何治理了嗎?”
李泰斜睨了他一眼,道:“你就這樣當說客的?”
陳景恪臉上有些掛不住,氣道:“你就說願不願意被我安慰吧,不願意就滾蛋。”
李泰大怒,道:“大膽,怎麼和本王說話的,信不信我治你以下犯上之罪?”
陳景恪道:“要不把小兕子叫過來,你當著她的面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