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拍賣第一天,成交額高達十五萬緡錢糧,所有聽到這個訊息的人都為之震驚。
大家先是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瘋了,又不是天然寶石,人工能煉製的玩意兒值得花這麼多錢嗎?
然後就是感慨,大唐有錢人真多啊。
朝臣對此的看法則是截然相反,有資格喝湯的權貴非常興奮,現在賣的價錢越高將來他們賺的就越多啊。
一想到這鉅額的利潤,他們都恨不得馬上去找長孫無忌要貨。
沒資格喝湯的則羨慕的眼珠子都紅了,但對此卻無可奈何。
最尷尬的還是出於公心反對此事的人,他們真不是眼紅玻璃的利潤,單純是覺得不應該用國家法令保護玻璃的製作方法。
理由很簡單,玻璃是奢侈品與國家並無什麼好處,出臺法令保護會讓國法蒙羞。
可是當首日十五萬緡交易額爆出後,他們麻了。
國庫和內庫八二分賬,這十五萬緡有十二萬要進入國庫。
剩下的三萬雖說是進入了皇帝的內庫,可朝廷真需要錢的時候,皇帝敢不出錢?所以這些錢其實都算是進了朝廷的口袋。
足足十五萬緡啊,朝廷歲入也才三百多萬緡,誰敢說這是小錢?
玻璃用一個巨大的數字告訴所有人,它真的可以影響國家安危。
這也意味著,之前那些人反對立法保護玻璃的理由不能用了。
事實上這個成交額出來後,但凡還有點公心的人都知道,自己不能再反對了。
就算懷有私心的人也知道,此時已經不適合再反對此事。
原因很簡單,如此鉅額利潤之下,你還反對朝廷立法保護,安的是什麼心?
不過他們不急,拍賣會還有五天,萬一後面拉垮了呢。
然而很快現實就告訴他們,純屬想多了。
拍賣會第二天成交額十四萬七千緡,成交價最高的是那套玻璃文房四寶,某匿名客戶出價三千一百兩黃金購得。
但這個匿名只是不讓玻璃館的人對外公佈,對參加拍賣的人是無效的,很快就有具體訊息傳出。
博陵崔氏出的手。
而且競拍失敗的其他士族也沒有空手而歸,把剩下的精品都拍走了,今天這十四萬七千緡有十萬緡出自他們的手。
這下大家更麻了,你們士族不是看不起皇家嗎?怎麼這時候跳出來湊熱鬧?
但顯然不會有人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且士族出手也引起了更多人對玻璃的興趣。
士族自命清高,以為自己才是天下真正的貴族,皇家都被他們看成是暴發戶。
經過幾百年的宣傳確實起到了效果,大家也都認為士族確實高貴。凡是他們認為好的,那就一定是有品位的。
現在士族都出手搶玻璃,可見它是好東西,是有品位的東西。
然後第三天成交額再創新高,十八萬三千緡。
不過之所以賣出這麼高的價格,除了士族的廣告效應,主要得益於胡商的競爭。
為了爭搶那個酒紅色花瓶,兩個大胡商槓上了,出價一個比一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