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師兄莫非在與我說笑?”潘師正明顯不信。
孫思邈正色道:“我知道師弟不信,換成我也不會信,然確為他所寫。”
潘師正神情驚疑不定,那篇經文他看過無數遍每一個字都熟記在心。在他看來,只要問世絕對會成為太上信仰最核心的典籍之一。
他很難相信這樣一篇經文會出自一個十歲少年之手,可他同樣不相信孫思邈會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
“抱歉,非是我不信師兄,實在是此事太過於離奇,請容許我向賢侄詢……討教一二。”
孫思邈知道這是難免的,道:“師弟客氣了,有什麼話你儘管問他。”
陳景恪也知道少不了這一遭,早就做好了準備。這一版《太上感應篇》確實是他參考前世版本的意境,一點一點寫出來的。
孫思邈還特意為他講過太上道君,他完全不懼任何人詢問。
而潘師正也果然沒有直接詢問《太上感應篇》,而是從太上道君入手,問他對太上道的理解。
早有準備的陳景恪很輕鬆的就答出了他的問題,且每一個回答都是圍繞《太上感應篇》展開,大量引用其中的思想和真意。
一旁的潘師正師徒聽的暗自驚訝不已,不論這篇經文是不是陳景恪所寫,就這一番認識已經遠超大多數道士了。
不過他並沒有輕易就相信,且也想試探一下陳景恪的學問到底有多深,又接連提出了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已經不限於太上道君的思想,還涉及到了整個上清派,乃至道德經等道家根本典籍。
陳景恪接觸這些東西的時間畢竟還有些短,很多問題回答的都很吃力,有些還是藉助一部分前世的知識才能勉強作答。
但即便如此還是讓潘師正震驚不已,他沒想到這個小道童竟然真的能回答上來這些問題,甚至很多回答的角度是那麼新穎。
即便是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他都還是忍不住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產生了幻覺。
可事實擺在眼前他不信都不行,這個少年確實掌握著遠超年齡的深厚學識。
此時他終於有些理解,為何孫思邈要收一個十歲的的稚童為徒,還當眾宣佈讓他繼承自己的一切,包括家族香火。
如果自己能遇到一個這樣妖孽般的天才,也願意把一切都給他啊。
想到此處他讚道:“古有甘羅十二歲為上卿,今有賢侄十歲作太上經。”
“能親眼見證一位神童誕生,實乃人生之大幸。有賢侄這樣的大才,也是我道教之幸。”
陳景恪知道考驗結束,緊繃的神經放鬆了許多,謙虛的道:“不敢當師叔誇讚,皆賴恩師悉心教導,方有我今日。”
潘師正不無羨慕的道:“名師高徒,羨煞旁人矣。”
孫思邈笑道:“師弟過譽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成績,不值一提。”
然後又對陳景恪說道:“還不把你的書拿出來給你師叔雅正。”
“喏。”
陳景恪去書房取來早就準備好的西遊記手抄本,恭敬的遞給潘師正道:“這是弟子拙作,請師叔過目。”
關於西遊記,在寫給他的信中已經提到過,所以潘師正也沒有多問,示意司勻承收下,道:
“好,我也早就想看看賢侄是如何讓老子化胡為佛的,只是如此一來我們就要在觀中多叨擾一些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