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於人體的瞭解太少,對於疾病的分類太過於籠統……就以氣疾為例,心肝脾肺氣管等等疾病都統稱為氣疾……”
“氣管炎症是氣疾、肺癆是氣疾,娘娘的哮喘也是氣疾……可是氣管和五臟明明就不是一個系統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完全不同,非要放在一起太不負責了……”
“心臟只是一個供血結構……大腦才是人類記憶思考的器官……”
“女人的身體結構和男人有很大的差別,很多症狀相似的疾病,病因和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病只有男人會得而女人不會,反過來也一樣,很多病女人會得而男人不會……”
“女人十五歲之前身體還沒有長開,產子難產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十五歲之後難產機率直接降低到百分之三十多……”
“嬰幼兒身體嬌弱……很多病的醫治手段都和大人不一樣,大人的藥給他們吃了可能就是害人……”
“我們必須先對人體有一個系統性的瞭解,然後再進行細分。”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五運六氣……
細菌?病毒?微量元素?細胞?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淋巴系統……
男科、婦科、兒科……內科、外科……
陳景恪不懂醫術,他只是看過一些相關的報道和資料文獻,知道一些常識性的東西。
他不知道哪些對孫思邈有用哪些沒用,唯恐有遺漏乾脆就全部都講了。
孫思邈那是越聽就越是震驚,他感覺自己對醫學的瞭解被整個摧毀了。
如果說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這些他還能理解,那後面細菌、病毒什麼的就完全是在聽天書。
但這並不代表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帶給他的震撼不大,恰恰相反,真正讓他震驚的就是這套理論而不是後面的微量元素、病毒什麼的。
因為後者他完全不懂,更多的是覺得新鮮,當成故事來聽。前者他懂啊,正因為懂才震撼。
前世陰陽五行的中醫理論家喻戶曉,後來被各種武俠仙俠小說採用,更是深入人心。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套理論實際上是直到建國之後才確立的。
建國之前,因為交通不便交流不暢,中醫並沒有一套統一的理論基礎,每一個地方的醫生都有一套自己的看病標準。
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情況,同一個病人去不同的地方看病,很容易得出兩種不同的診斷結果,而且兩家說的貌似都有道理。
但這個病就是治不好。
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統一的理論標準。
建國後國家組織了一大批專家,把全國各地的醫學理論基礎都拿到一起進行研究分析,最終才確立了統一的標準。
當然,這裡面也借鑑了很多西醫的精髓。
從那時候開始,病人不管去哪看病,診斷結果都差不多——除非出現誤診。
現在是一千多年前的初唐,陳景恪把這一套集各家之所長建立的中醫基礎理論拿出來,是劃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