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沛應付了婆婆耶律慶壽女,剛回到自己的院子,繼子蕭景榮就過來拜見。
蕭景榮有契丹男兒一般的直爽性格,這些時候聽到的謠言一直困擾著他,可是他也不敢真的寫書信去問,或者催葉沛迴歸。
好不容易等到葉沛回府,蕭景榮自然想來要個準信。其實他很單純,他想讓葉沛繼續幫助他,輔佐他,可是又不想耽誤葉沛的青春。
蕭景榮直言不諱地問繼母道:“母妃,你這般為了孩兒辛勤奔走,如今又得了南城大營全部兵馬,真的是為了孩兒,為了大遼嗎?”
葉沛看著眼前這個只有十一二歲的少年,眼睛明亮透徹,如同當年的師兄樓子衿。
她不知怎麼就想起樓子衿同他一般年紀時,也是這樣熱情如火,心如止水的樣子。然而如今,她的師兄已經被政治爭鬥折磨得變了一個人一般。
葉沛想到這些,有些哽咽。
“景榮,我當年嫁給你父王,是因為我與他有著同樣的理想,同樣的心境,我敬佩他是真正的男子漢,是頂天立地的真男兒。
我們約定要一起開創盛世,讓世間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即使他早亡,我的志向也從沒有變過,那就是為什麼他亡故了,我依然義無反顧地嫁過來。不論是大宋百姓,還是大遼百姓,都是我的責任,我要為這個遺志去奮鬥!”
“你與阿魯不只王子走得這樣近,他會成為第二個韓得讓嗎?”
韓得讓與蕭燕燕的故事,遼人誰人不知?
蕭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後來被封為睿智皇后、承天皇太后。她出身後族,是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亦是蕭世南姑母,耶律慶壽女的母親。蕭燕燕出嫁前曾與韓得讓有過婚約。
韓得讓,契丹名興寧堯哥,其祖父是中書令韓知古,父親是南京留守、被封為燕王的韓匡嗣。
蕭燕燕、韓得讓兩人本是青梅竹馬,傾心相愛,卻因為政治原因,他們兩族共同推舉的皇子耶律賢登基為帝,一道聖旨,讓蕭燕燕進宮做了貴妃。
然而景宗不長壽,乾亨四年,年僅三十五歲的耶律賢在雲州狩獵時病逝,當時的蕭燕燕才二十九歲。如此,蕭燕燕輔佐自己的兒子耶律隆緒繼位,號遼聖宗。
蕭燕燕成為大遼太后以後,命韓得讓成為攝政王,她甚至讓耶律隆緒拜韓得讓為“相父”。蕭燕燕和韓得讓兩人從此“出則同輦,入則同帳”,甚至有太后下嫁的傳言。
不論這種謠言的真實性如何,兩個人彼此信任,彼此依靠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他們做出的成績更是讓後世幾代人享受了利好,讓大遼在鄰國之間的地位一度越到極高的位置。
蕭燕燕和韓得讓的統治為大遼創下中興盛世。承天皇太后兩次南下親征,親臨宋遼戰爭一線,簽下百年和平的“澶淵之盟”。西封西夏,北鎮女真,收渤海、回鶻等國。
對內穩定政局,鼓勵漢學,大興生產,結束了遼國幾十年皇位不停輪換的歷史。在承天皇太后攝政期間,遼國達到遼朝歷史上疆域最大、政局最穩定的局面。
然而蕭景榮此問,明擺著是問繼母會不會再嫁阿魯不只,奪了自己的權利。
葉沛嘆了口氣,亦如契丹人般直爽磊落。
“我早年確實喜歡過師兄,可是那時他是樓子衿,而不是阿魯不只。那時我多麼希望能夠嫁給他,我愛他是那樣單純和恬淡,我想與他一直就隱居在南朝西蜀一個叫棲鳳山的地方。
然而事實不如人意,他並不喜歡我,我以為他喜歡丁月華,並與她私奔了。誰知他逃跑輾轉回到了遼國,為了他的政治野心,為了復仇,他隱藏的那麼深,我從來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
後來我回到汴梁城,想嫁給青梅竹馬的趙受益,也就是現在的宋天子趙禎,我認為我與他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然而世事難料,宋朝的朝臣都怕我成為第二個章獻太后,反對趙禎娶我。
後來遼國挑起戰爭,我身為武將出徵遼國,戰場上與你父親再次相遇。他寬大的胸懷接納了我,讓我再次對愛情有了憧憬。那時我幾乎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人了。
可是好景不長,他竟然被琅琊王與法天太后等人害死,我希望給他報仇,我更希望他的死不要給宋遼聯盟帶來負面的影響。我依然嫁過來,我曾發誓,即使做一輩子寡婦也會嫁過來,我不想看到宋遼再起爭端,不論是宋朝還是遼國,他們都禁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戰亂了。
我沒有子女,唯一的哥哥也死於非命。現在只有你和依依是我的親人,我要這權利有何用?百年之後不過笑談罷了。
大遼經不起折騰,我不希望政局不停的更替,那樣對誰都沒有好處。我背後是整個大宋,面前是整個大遼,我牽繫著兩國的未來。中華同宗,我希望他們能一直保持和平,友好通商,求同存異,再無戰亂!
我想要的不是愛情,不是權力,甚至不是聲名,而是更大更宏遠的東西,是讓不幸不再繼續,是讓世人都能得到幸福!”
蕭景榮聽了葉沛一番掏心的肺腑之言,異常激動,伏伏下拜,喊了一句:“母妃,是兒臣錯怪你了!”
從此,府裡再沒有人問過類似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