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辦法,自然就是不去修那些絕對不會有回報的路,將村村通路的目標打個折。
不過這個方法在刻晴遇到了幾個住在孤山中的人家之後,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有些百姓一輩子住在深山,他們吃穿住行全在山中,與璃月這個社會完全的脫節了。
刻晴在親自走訪後就明白,村村通路的目標必須不能打折。
但可以換一種方法,拆遷。
這也是歐陽小冊子上的主意之一。
說是如果只是單獨的幾戶人家,可以不用修路,直接勸說搬遷到集中起來的村落中。
對於這些百姓,可以提供一部分摩拉,讓他們在新的地方安居。
所以...這就成了超出預桉之一的花費。
還有的辦法,自然就是儘量精打細算的維持這支幾十萬人的隊伍了。
節流嘛。
可惜這也是不可能的。
修路不是挖礦,本是礦工的工人,過慣了多勞多得的日子,如今這種只是拿著死工資還比原來挖礦還累的活計,就很難維持了。
如果節流他們,那隊伍說不定馬上就散。
所以不僅不能節流,刻晴還非常無奈的給這些工人們保證了一些福利。
修路的隊伍大體上分成兩支隊伍,一支叫開山,一支叫憾山。
剩餘的就是與千巖軍一起,被編為後勤大隊。
這兩支隊伍中又分別有著二十多支,總數四十八支六千人左右的小隊伍。
他們現在全部都分佈在璃月西北大大小小的山脈中作業。
比如現在這支就是“開山三隊”。
為了方便管理,也提高這些工人的積極性,她採取了一套獎懲機制。
其中最大的福利就是在完成所有修路任務後,獲得積分最高的五支隊伍可以直接轉為千巖軍的編制!
也正是在這個對於百姓來說近乎一步登天的福利刺激下,如今才會有這樣的工作熱情。
不然這隊伍刻晴壓根管不過來。
所以...養活這些人的摩拉沒有增加,已經是刻晴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努力的結果了。
越是認真做事,花的摩拉,就越來越多...
對此刻晴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可真的讓她停下來,她也是不願意的。
如今整體上璃月大大小小的官道已經修建完畢了。
前期工作很順利,那些大的村落,城鎮甚至自發的就將屬於自己地段的路給修好了。
可以說在璃月港順著東面官道出城,一路走,就能順著官道一路在璃月港西面回到璃月港中。
也已經可以十分輕鬆的到達沿途的各個村莊與城鎮了。
而她現在要做的,是打通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將只是一條環形的官道,打造成網狀的路網。
這樣可以節省下商人們在行商時昂貴的運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