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陽光是明媚的,在塵土飛揚的老胡同裡面,一群人在緊張的拍攝著什麼。
畫面裡,萬倩神采飛揚的騎著腳踏車。
她梳著兩條麻花辮,穿著綠色的軍大衣,藍色的褲子,黑色布鞋。
活脫脫的京城衚衕串子。
28腳踏車在她身下,腳蹬子蹬的飛快。攝像機拉遠景,各位群演紛紛入境。
“過了,很好!”莊玉鑫給演員鼓掌示意,同時,道具組飛奔去佈置道具。
“這個女演員很不錯。”他對旁邊的陳曦笑道。
“您過獎了,她還年輕,還要學習。”陳曦也笑了。
《愛情的牙齒》這部電影,某種意義上,算是一部作者電影。
所謂作者電影,有很多很高階,聽起來就好像很牛逼的解釋。
但是我們簡單的說,那就是導演在開始不說人話了。
所謂作者電影,有考究的首次被提出的時候,大概是1954年,由《電影手冊》裡面的特呂弗首次這麼說。
那個時候的法國電影屆,更像是一個烏托邦裡面的伊甸園。特呂弗作為一個年輕的電影評論人,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和個性。
在這個偉大的話題感召下,一個跨時代的電影表現手法,轟然誕生,流傳至今。
也荼毒了一代人。
國內第六大那些大爺們,就是這樣,我要錢,我要拍我想拍的,我自己選角色,你作為投資方,你要出錢,你不能管我怎麼拍,不能管花多少錢,你不能要求票房。
總之,我就是大爺,你就是冤大頭。
對吧姜紋?
拍完了,浪費成性了,禁播了,虧本了,還得牛逼哄哄的說道,爺這個是藝術,你懂什麼,掏錢吧孫賊!
所以這些藝術片成了皇帝的新衣,女皇的內褲,成了一小撮文藝青年的自留地,成了高人一等的玩意。
而我們的萬大姐,就偏偏是喜歡這種調調。
尤其是在連著拍了青紅,仙劍,愛情的牙齒之後,萬大姐更加不喜歡仙劍。
恩,我就是哄老公玩,才拍那種無聊的偶像劇的。
她對自己說。
然後開開心心的去給丁峰打電話了。
自從在一起之後,一天一個電話是必須的,有時候是早上,有時候是晚上。
今天是早上。
“哎,呆頭鵝,你在幹嗎,喘的那麼厲害?跑步?跑啥?哦?你胖了,嘎嘎嘎,天天吃了就睡,可不就會胖。”電話裡,萬倩聽著丁峰的聲音,心情特別的好,好到連貓哥,都感覺到了漂亮鏟屎官的心情很美麗。
那麼丁峰此刻在幹什麼呢?
真的還在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