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
曾經奠定秦之強橫的八百里秦川,富庶的關中平原,在連年的旱災影響之下,早已是一片乾枯之景。
當年天子御駕親征經過的渭水,如今大半河床裸露乾裂,渭水支流,更是大半徹底乾枯!
若從天空看去,這鑄就了八百里秦川之名的渭水,在這連年的旱災之下,就如一道猙獰的傷疤一般,印刻在這陝西大地上。
在前明末年,以及大恆初年,戰亂綿延,國運動盪,縱使連年載亂,朝廷也無力賑濟災荒。
直至天子平定遼東,真正有組織,成規模的賑災,才隨之出現,時至如今,整個大恆,已然建立了一個完善且有序有效的賑災體系。
從最開始朝廷撥錢糧,各災區府縣以工代賑,至如今昭武四年的工程賑災。
在朝廷不惜代價的賑災之下,在這已經乾旱了數年的陝西大地,各府縣,已然隨處可見火熱朝天的工程之景。
唯一不同以往的,或許就是掌握錢糧的,已經不是地方官員,而是由戶部撥款,工部統籌,然後,在工部派出的官員主導下,在各地施工。
天子的指示很是清楚,一水利,二道路。
而現如今,渭水近乎乾枯,無疑是最好的治理之時。
故而,在工部及大恆工科院聯合勘察之後,幾乎是第一時間,便決定藉此乾涸之機,治理這條曾經多次氾濫的渭河,同時擇地興修水庫,水利。
在曾經,治理河道,不外呼清芋修堤,以及種植樹木防水土流失。
而現如今,也不外乎如此。
只不過,乾涸的渭水,顯然比之氾濫的渭水,要好治理得多,興修水庫,水利設施,亦是容易得多。
再加之大恆工科院輔助之下,對火藥的系統化運用,開山碎石……
最重要的便是,水泥的出現,能夠大大的提升治理的效果。
當然,在這大災之年,如此工程,耗費之錢糧,亦是堪稱海量。
受災之地的渭水沿岸,數十萬災民雲集,在工部的直接統籌之下,日以繼日的勞作著。
如此大規模的徵調,若在以往,定是少不得民怨沸騰,但現如今,在這連年的旱災之下,田地乾涸,少得可憐的水源,供應人喝都有些勉強,根本不可能大規模供應農田。
百姓們活都快活不下去了,面對著管吃管住的賑災工程,雖說勞作辛苦,但至少,還能活下去。
而在天子的嚴令之下,層層監督,至少,如歷朝歷代行大工程時,那般草芥人命之景,亦是難有出現。
再加之天子近乎不惜代價的調撥錢糧,以及改革之後,已經分配到戶的田地,還要,災地的免稅之策……
如此種種,倒也在這艱難之年,勉強維持住了災地的穩定。
而這副大規模的工程之景,不僅僅是陝西,在如今的大恆天下,四川,山東等等,但凡是災荒之地,皆是或大或小的開始了工程賑災。
相比較曾經朝廷對災區的態度,如今的大恆,如今的天子,哪怕是財政拮据,但卻也依舊保持著青史罕見的賑災力度!
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