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是陰靈亡魂,殘缺之物,個性向來扭曲,死前的痛苦仇恨,死後的折磨渴望,讓它們變得更加扭曲,更加殘暴,憤世嫉俗,很甜仇敵,那是再正常不過。
對於這樣的觀眾,蘇問講三俠五義包青天,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公案書有一個共同性質,那就是為統治群體背書。
雖然書中有豪紳惡霸,貪官汙吏,乃至皇親國戚,王侯世家等貪贓枉法的講述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罪惡,明定了邪不勝正,黑不倒白,為惡者必遭報應,蒙冤者必得清白的主體思想,但……它們仍是在維護統治群體併為其背書。
書中必然有一位聖明君王,必然有一位鐵面青天,貪贓枉法,欺善害民的事都是那些豪紳惡霸,貪官汙吏做的,聖上絕沒有與他們同流合汙,只是被奸臣小人矇蔽了,所以才沒有及時發現,剷除那些貪官汙吏,後面一定會聖明視聽。
總而言之,壞事黑鍋都要拋到那些豪紳惡霸,貪官汙吏身上,他們是害群之馬,他們是黑心反派,他們罪不容恕,他們天人共怒,他們就是最大的邪惡。
好事則要放到青天老爺身上,他們才是真正的朝廷,真正的官人,一個個鐵面無私,公正廉潔,為民請命,忠君體國,高座在龍椅上的那位陛下,更是聖明君主,他們君臣一心,為國為民,斬奸除惡,最終還得百姓公道,乾坤朗朗。
這種寫法實際就是將統治群體分割成兩面,主體大體那一面永遠永遠都是好的,偶爾出現一點問題,一點錯誤,都是少數貪官汙吏搞的鬼,同聖明天子沒有關係,與青天老爺也無責任,相反,聖明天子與青天老爺一定會將其繩之以法。
這毫無疑問是在為統治群體背書。
如此,叫市井小民們怎麼共情?
他們是被統治者,被收割,被剝削,被壓榨的草民螻蟻!
對他們而言,聽公案書,看青天戲,斬貪官殺汙吏,雖然也十分痛快,但那只是表層表面的情緒宣洩,根本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將內心的情緒爆發出來。
市井小民尚且如此,那這些心智不缺,性情扭曲,憤世嫉俗,恨天仇地的陰靈就更不用說了。
這些歌功頌德,為官背書的公案書,很難讓這些陰靈共情,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厭惡。
所以,蘇問今夜上臺說包青天,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相比那為統治者背書,看似為民請命,實際仍是凌駕於草民之上的青天老爺,市井小民們更喜歡那些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的仗義豪俠,如那被各方壓迫,告官無門,最終只能提刀血濺獅子樓的武松。
如果單從觀眾共情,收穫靈韻的角度出發,蘇問今夜講水滸,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蘇問最終還是選擇講包公。
為什麼?
因為他今夜是來給鬼灌雞湯的,不是給鬼打雞血的。
說水滸效果肯定比說包公好,但效果太好刺激到這幫傢伙怎麼辦?
鬼才知道它們一激動會做出什麼事來?
不能光想著觀眾共情,靈韻增加,還得考慮影響與自身的安全問題。
當然,具體怎麼說還得看這眾鬼能貢獻多少靈韻。
如果靈韻貢獻得足夠多,那蘇問也不介意改一改劇情,改一改內容,將這三俠五義,青天包公,改成一部和水滸一樣的反書,講一個不一樣的包公,不一樣的青天!
所以說,一本書的未來,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叫拋磚引玉。
現在,蘇問已經丟擲了他的磚,就看接下來能引出什麼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