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著聊著,大家同仇敵愾,不禁突發奇想,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困擾諸多北大學子的這個“牛皮癬”難題呢?
如果可以的話,也算是他們這些畢業的學長,為母校做的一件好事,也算是不枉教育之恩,還能在母校裡留下自己的英勇事蹟……
掙不掙錢的另說,這種可以在母校留名的誘惑,絕對是無數學子難以抵禦的誘惑,畢竟還未走出象牙塔之前,對於血氣方剛的大學生而言,名利二字,還是前者更有誘惑。
因此,戴偉一幫人越聊越興奮,一群天子驕子一同開啟了一場頭腦風暴,很快在眾人的討論中,藉助移動網際網路,開發一種共享腳踏車的方式來解決校園代步難題,成為了他們的共識。
達成共識之後,自然是說幹就幹,在戴偉帶頭下,一行人先後走訪了京城多所高校,對學生出行和腳踏車需求方面做了詳盡調研。
隨著調研和了解,戴偉慢慢意識到了組建校園共享單車平臺這件事情,大有可為!
或許,不僅是可以做到在母校留名,還有可能將其當做創業專案來發展!
不過嘛,想要創業自然不是空口無憑就可以做的,不僅需要人才,也需要資金。
然而這兩樣東西,如果是在社會上或許還比較難辦,但是身處北大這個頂級平臺上,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確實不算是什麼難事。
三個月的時間裡,戴偉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總算是拉起一幫創業班底,同時也拉到了投資,國內首個校園共享單車平臺,在他們手底下誕生。
透過一幫人自主研發的密碼鎖,加上自己購買回收單車進行統一改造,有模有樣的共享單車就誕生了,戴偉將其命名為“ofo”,用形象生動的字母詮釋了腳踏車的模樣。
而作為一幫北大學子的創業專案,同樣也得到了來自北大官方的支援和鼓勵,同意他們將其投放在北大校園之中進行試點!
在6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有超過2000輛小黃車投放到了北大校園之中,四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如今ofo小黃車已經成為北大校園之中隨處可見的亮眼景觀!
顯然,無論是為母校做事的初衷,還是想要在母校留名的想法,戴偉等人都做到了。
每每回到母校之中,看到那隨處可見的小黃車時,他們一行人都難掩心中的自豪和驕傲。
而小黃車立足於北大校園之中,服務北大師生也收到了不少良好的反饋和建議,在實踐過程之中進一步完善了他們提出的共享單車理論。
四個月的時間,不僅用事實證明了共享單車這個方案可行,同時共享平臺上每天肉眼可見的流水,也讓戴偉看到了這個模式的商機。
能上北大的自然都是聰明人,除了戴偉之外,其他聯合創始人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將這個模式,推廣到京城各大高校呢?
亦或者是心再大一點,推廣到全國所有高校呢?
光是北大就投放了2000輛腳踏車,如果是全國所有高校的話,需要20萬輛,還是200萬輛呢?
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而作為北大學子,他們的心自然是要多大,有多大!
不過想要擴充規模,這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自然就是資金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