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讓其長子袁譚領兵入青州打跑孔融,孔融現在已經被朝廷召到許都,任為將作大匠。
袁譚佔了青州,袁紹外甥高幹去佔了幷州,青州和幷州現在都屬於袁紹的勢力範圍。
只有幽州公孫瓚還在,等到袁紹滅了公孫瓚,他就能全部佔有北方四州,勢力更大,而且沒有了北方公孫瓚之患後,他才會將目光看向南邊,與曹操爭雄。
郭嘉之前曾經去冀州投奔過袁紹,只是受到了冷落,又見袁紹不會用人,因此離去。
“秦末劉項之爭,劉氏,項羽之不敵,明公已知。漢祖所以能勝者,唯有以智,善於用人,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以嘉所料,紹有十敗,公有十勝,其雖兵強,無能為也。”
曹操微喜,忙問:“紹有哪十敗?吾又有哪十勝?”
郭嘉微笑答道:“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公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公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公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者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公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則行,應變無窮,公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公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而已,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公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公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公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士者恃之,敵人畏之,公武勝十也。”
“公有此十勝,本初又有何懼!”
郭嘉連連說出袁紹與曹操勝敗的對比。
曹操聽著受用,心中得意,大笑道:“哈哈哈..如足下所言,孤若勝本初則易如反掌了。
“公若勝本初不難,只是須先安穩後方,將許都附近之賊先滅,後才可與袁本初相爭。”郭嘉說道。
曹操頷首道:“嗯,孤正是此意,楊奉先前屯兵梁縣,已為孤所討。張繡在南陽與劉景升相合,其兵雖不算眾,只是南陽離許都甚近,吾欲先討之,奉孝之意如何?
“張繡在南陽雖可為患,卻只是小患,荊州劉景升乃守地之雄,非有大志之人,必不會以兵來犯許都。而以張繡之力,即使有犯許之心,只怕也是力不能及,可暫時無慮。”
曹操頗顯疑惑:“奉孝之意,是讓孤不討張繡?”
郭嘉答道:“以明公之智,當知何人乃大患,張繡應討,只是先討後討之不同而已。”
“徐州劉玄德?”曹操說出了劉備之名。
“不錯,劉備有關張之勇,又有文安之謀,其先敗袁術後滅呂布,穩定徐州之後,又急於進兵揚州,可見此人之志,意在天下。明公最須防備者,乃是袁劉相合,若此二人相合,則公處境艱難,前後受敵。”
“如今袁本初正在冀州與公孫相爭,明公可趁其無力南顧之時,平定徐州,剷除後患。劉備此時出兵揚州,與袁術孫策相爭於廬江,正是徐州空虛之時,明公若此時突然出兵,奪取徐州,而劉備又為孫策所牽制,必難回兵來救。徐州若失,劉備無以為基,覆滅只是早晚之事。”
“公先得徐州,再滅張繡,此時便可率軍北上,討伐袁紹,天下可安矣!”
“哈哈哈
曹操又是一陣大笑,看得出來,他是真的高興。“
奉孝之言,正如吾意。本來孤是要先討張繡再攻徐州,如今看來,是該先奪徐州,再滅張繡了。孫伯符與袁公路合兵,有他們拖著劉玄德,劉玄德必難回兵來救,徐州確實易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