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明的科舉是非常嚴苛,非常公平的。
至少在出題閱卷這些環節,是非常公平的。
富家子弟想花錢也沒法花在整個的科舉渠道中,就比如到處問過了一圈的韋寶韋公子。
考試內容是《四書》義三道,每道答案規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書寫不及,可各省去一道。這一場主要是考考生對《四書》、《五經》以及各家註疏的基本掌握情況,類似於基礎知識的考試,答案也是統一的。按“科舉成式”規定,《四書》的標準答案用朱子集註,《易經》用程傳和朱子本義,《尚書》用蔡氏傳及古註疏,《詩經》用朱子集傳,《春秋》用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用古註疏。
永樂時頒佈《四書五經大全》,成為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統編教材以及科舉頭場的標準答案。
“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任選一道。這一場主要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
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可視為考安邦定國的見解。
為防止夾帶舞弊,鄉試考場氣氛十分緊張。
考生黎明入場,除自帶筆、墨、硯及草卷、正捲紙各十二幅外,不得攜帶他物。
有巡綽搜檢官帶人對考生逐個進行搜查,從頭髮、衣服直至鞋,如發現夾帶,立即驅出考場,並取消考試資格。
入場後,每位考生有一席舍,稱“號房”,由順天府的差役看守,然後由掌試卷官髮捲。
考生答卷,有幾條規則:一,考卷一律用墨書寫,謂“墨卷”。二,卷首先寫考生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名諱,以及考生在校所習本經。三,文字中應迴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廟號,並不許自序門第。四,考試時禁止考生相互答問或請人代答,如答題未完而時已黃昏,供燭三支,燭盡後不管是否答完,均須離開考場。
考生答卷,即墨卷先交受卷官,然後由彌封官將姓名糊上,謄錄官督人將墨卷謄錄成硃卷並編上序號,經對讀官校對後,墨卷交掌試卷官封存,硃卷送主考、同考官審評,最後由主考官決定名次。
錄取者的硃卷經與墨卷核對無誤後,即張榜公佈名單。
榜上有名者即透過了科試,才有資格參加兩個月之後的正式鄉試。
整個明代,鄉試錄取名額作過幾次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逐漸增加。如洪武三年鄉試錄取總額為510人,萬曆元年則達1195人。江西省洪武三年錄取40人,萬曆元年則達95人。
這固然是為了適應統治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鄉試是科舉制在省區範圍內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會試、御試的必要階梯,還在內容、規則、程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準備。
韋寶帶著吳雪霞、王秋雅和香兒,還有一大批隨扈人員到了順天府貢院之外,此時雖然還比較早,但是已經匯聚了數百名等待應考的學子,這些人可都是秀才公啊,一個個氣質不俗。
有讀過書,並且滿腹經綸的人,肯定和沒有讀過書,學問淺薄的人,在形象氣質上是有所差別的。
直到這一刻,韋寶才真正領略了大明科考的強大,大明統治基礎的強大,這個帝國,可以說是由這些學子們撐起來的,他們是帝國的基石呀!
想到要與這麼多高手同場競技,而自己連半擔水都沒有,韋寶不免慌得一批。
“別緊張,等叫號的時候再下馬車,現在先歇一會吧。”吳雪霞見韋寶臉色有點發白,並且都有點虛汗了,不由輕聲的連連安慰。
韋寶嗯了一聲,不看窗外,幽幽的閉上了眼睛,設法讓自己靜心。
現在他才發現自己真的有考試恐懼症,到臨考的時候就緊張,尤其見到幾百考生擠在一起的密集場景,更加緊張。
這還是科試,如果是真正的鄉試,整個順天府,整個北直隸合在一起,至少有一兩千考生,場面將更加壯觀!
每年舉人的名額才幾個?每每三年才一次,都快趕上世界盃了。
關鍵是過不了的人,絕大多數,下一次還會接著考,這就造成了歷屆生遠遠超過應屆生,考生越積累越多,一兩千肯能都不止,這還是韋寶自己估計的。
幾百米考生之外,還有大批做生意的小商販。
本來這裡是一條市集街,因為貢院一年當中也熱鬧不了幾天,而且這裡又是市中心。
順天府貢院真的是核心位置了,要是放在現代,這裡的房價,得以千萬人民幣一個平方計算都不為過!
&n。妙書屋手機版閱讀網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