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一樣一樣解釋給吳三輔聽。
吳三輔聽後若有所悟,“我覺得不錯,至少比我見縣官,知府啥的斷案要公正,比衛指揮使司也要公正,老百姓斷案,我還是頭一次聽說。”
“若是整個遼西都像韋公子這裡這樣,以後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老百姓人人都願意出頭!還怕什麼建奴?”吳雪霞道,說罷,看向韋寶。
韋寶衝吳雪霞微微一笑,這已經算是很高的肯定了。
總的來說,韋寶對於這次庭審的過程是滿意的,條件簡陋,能做到這樣,有個雛形出來,已經像那麼回事了。
中國各個朝代末期發生的土地兼併為什麼沒有起到英國圈地運動的作用,而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
這一直是韋寶思考的問題,韋寶覺得還是制度和文化原因。
資本原始積累對於中國達官貴人主導的土地兼併卻說是由於這是官商勾結的產物,所以在農民運動的過程中被盪滌一空,沒有繼續發展的時間。
土地兼併產生了大量廉價城市人口,只是這些人非常少地被收納進手工業,大多數淪為服務業人員(雜活小工、餐飲業、戲劇圈、性工作者等等),所以不能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所以韋寶一直在努力增加城市手工業者,或者是自由職業者,即便不能完全成為工人,像現在韋家莊最多的是農民和建築工,還有工人,除開農民,建築工也是和工人差不多的。
建築工多了,大家都算是自由職業者,會更加關心這些社會問題。
韋寶覺得這些情況,當初或者說就是現在,應該也存在於英國等歐洲國家。
只要有廉價勞動力就可以幫助手工業發展並且逐漸替代就有的封建小農生產方式,無論王朝怎麼變遷,這種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可以為國家帶來更多收入。
為什麼大明的流民淪為非手工業者居多,不能幫助發展資本主義?
首先土地兼併問題在每個王朝都會出現極大的問題,以至於土地矛盾一直是歷朝歷代心腹問題。
封建時代的平穩社會在底層就是自給自足,就是一畝三分地上吃飽喝足。
歐洲國家自從大航海時代開時候,就開始將世界連城一個整體,崛起的國家都是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譬如荷蘭,荷蘭透過販賣一種魚類在全歐洲進行貿易,賺取一筆豐厚資金。
隨後世界市場開始逐步開啟,聯絡加強,貿易更加頻繁,衍生出了工業,工業原料一開始是一些常見的農業中常見的,比如紡織需要羊毛而工業思維就是需要規模化,於是出現圈地運動。
韋寶對比中外,紅樓夢中,作為大地主是要收地租的,每年還有農戶孝敬的一些雞鴨魚甚至還有鹿一類的珍禽。
而在歐洲美洲,農場主的土地用來種植棉花用於工業生產。
根本原因不在於土地被誰佔有兼併,而是土地上生產的東西為什麼而服務,土地生產為什麼服務就決定了土地上的人產生了什麼的制度。
因為手工業興盛是轉型進入工業改革的基礎,為了追求高效率生產人們才開始尋思以機械代替人力工作,促使經濟與科技同步向前。
而中國是務農大國,再加上權貴好興土木,而不似英國那樣以圈地開牧場,流民的方向自然跟英國不同。
加上中國曆來對海上貿易保守的態度,未曾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掠奪資源。
韋家莊內部儘快建設穩定,形成獨立社會,現在韋寶差不多已經做到了。
然後主要是對外拓展,對外拓展的關鍵是如何與外界強大力量打交道,另外如何管理好對外拓展的像是黎楠和彭明波這種人!
韋寶覺得資本主義其實就是自由的交換,勞動和錢交換,也有選擇拿誰的錢的權力。
欲當奴隸而不得,是勞動異化的典型體現。
韋寶不想要大量的殺傷式的獲取政權的方式,覺得那樣會傷害大明的根本。
而且,從底層出來的韋寶,也時刻和底層窮苦百姓心連心,為了發展,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不是韋寶。
韋寶希冀的是透過光榮革命的方式獲取權力。
英國的光榮革命沒有發生流血衝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透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
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
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當時,支援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