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藥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
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衝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藥。
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應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乾電池或火石。
韋寶要做的就是這種油棉打火機,以汽油作燃料,鋼輪摩擦電石著火,這類打火機在韋寶的後世已經趨於淘汰,只有古董愛好者才會收藏。
鎮遠艦上就有很多清末到二戰後的古董,油棉打火機也是其中之一。
唯一讓韋寶生氣的就是,鎮遠艦上有很多軍武產品,可都是為了拍電影用的,並不是真槍真炮,真的手榴彈和手雷,還有很多擲彈筒,輕型迫擊炮的模型,都僅僅是外表的。
若是有現成的引信模型,他也不用大費腦筋了。
“用這個仿造。”韋寶將手中的一枚油棉打火機打著火,對鄧二鮮和幾名軍工署的鐵匠出身的技術工道。
幾個人瞪大眼睛看著公子手中發生的‘奇蹟’。
雖然已經接觸過製造火柴,但火柴摩擦起火,仍然算是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內,公子這種按一下就能著火的東西,又比火柴神奇的多了。
幾個人答應一聲,然後圍著這枚精巧的鐵匣子看。
韋寶有一套工具,用最細的十字螺絲將打火機一步步的拆開,並且邊拆邊畫圖紙:“每一個部件都要仿製到位。”
韋寶一邊說著,自己也在一邊學習,一邊思索觸發起火的引信,知道不解決這個問題,未來就算是有了無煙火葯,也無法生產出合格的子彈,炮彈,手榴彈。
總不能用引線點火,然後扔出去吧?
自己要做,肯定做的都是後膛發射槍,後膛炮。
不可能還傻乎乎的跟這個時代的落後熱武器一樣,還玩什麼鳥銃,神武大炮神機大炮,紅衣大炮,這些笨重傢伙。
就算需要大口徑火炮,也一定是後膛炮路線。
還得有螺旋彈道膛線那種。
雖然沒有接觸過,但韋寶還是懂一些原理的,而且鎮遠艦上那些古董的模型是完全正確的,外觀,比例尺寸都符合歷史原型。
只是只用於拍攝影視作品,有時候會被各個劇組租用,所以,多為只會冒火,冒煙的空架子,完全沒有核心關鍵部件,放的都是做效果的空包彈。
不光研發打火機,韋寶還讓鄧二鮮在研製無煙火葯的同時,改進密封圈,並且研發鋼筆內的吸水皮套和染布用的染料。
這些都屬於化工範疇,韋家莊已經有了兩萬多人口,這麼多人,需要自給自足,不能再靠外界採購糧食布匹。
現在糧食充足了,保暖和遮醜的衣服也不能少。
否則很多人還處於叫花子形態,連關鍵部位都沒法遮住,不像樣子。
圓珠筆比鋼筆更便宜,更省錢,但韋寶知道反而是圓珠筆的技術難度更高,至少就他眼前的技術看,是這樣的。
要做出圓珠筆,最大的難題是筆頭,即便直接過渡到中性筆,那個筆頭,也仍然是難點。
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書寫介質的粘度介於水性和油性之間,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
&nm和0.5mm兩種。
雖然鎮遠艦上有一套完整的製作替補零部件的小型車床,衝床、銑床、磨床、鑽床這些東東,但韋寶知道自己那點水平,自己有可能做出中性筆的筆尖啊?
如果他不會的話,他根本沒有辦法告訴這個時代的這些鐵匠該怎麼做,他自己至少能給大家先打個樣,至於技術升級,可以依靠別人。
反正自己的先鋒作用,是沒人能幫助替代的。
經過韋寶本人親自入駐軍工署之後,鄧大梁和鄧二鮮這個組,等於成為了三個組當中的主力,另外兩個組都成為了附庸,輔助性質。
新近增加的一百人,死了一個之外,60多人補充進入鄧大梁這個組。
眾人都領受了任務,韋寶就開始恢復到之前與王秋雅說好的,每天工作兩個時辰。
他讓人將鎮遠艦的那些需要用電的車工裝置都搬到了軍艦灣內的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