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爾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先把石墨礦石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洗去雜質,獲得純淨的石墨粉;接著,他又在石墨粉中摻入硫磺、銻、松香等物質;然後再將這種混合物加熱凝固,並壓制成筆的形狀,這是鉛筆最早的雛形。
經歷百年的發展後,此時的“鉛筆”進入了其自身演變的初級階段,木製鉛筆桿的出現,成為“鉛筆”的半成品,市場上主要為此類鉛筆桿,使用者需要經過再次削制才能使用。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孔德發明的“鉛筆”實際上還只是鉛筆芯。
給鉛筆芯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務,是1812年,美國一名叫威廉·門羅的木匠完成的。
門羅發明的機械可以切割出長5至18厘米的標準化細木條,並能在細木條中間挖出一條剛好適合鉛筆芯的凹槽。
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把兩條木條對緊、粘合,這就製成了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鉛筆桿。
直到韋寶所在的後世,這仍是製造普通筆桿的標準流程。
這不是軍事工業,沒有多少科技含量,所以三個‘熱衷穿越巨’兄弟查詢的資料完全適用,韋寶也沒有經過多大波折,一個早晨就將一大桶料配好。
一部分人制作鉛筆芯,他自己琢磨著讓鐵匠和木匠生產兩片式的製作鉛筆外殼的木工機械。
這是手動式機械,因為有了火柴廠的摸索發展,這種手動機械已經不是難題,稍微更改尺寸,同樣也能使用於製造鉛筆。
中午在軍工署的食堂隨便吃了一碗飯,下午,韋寶便將第一支鉛筆,這個時代的第一支鉛筆弄出來了。
“除了咱們這裡,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要製作鉛筆,至少還得一百五十年!”韋寶一邊用鉛筆書寫,一邊自通道。
雖然書寫的不是很流暢,料攪拌的不均勻,或者是原料配置比例不均勻,但並不影響書寫,韋寶已經十分滿意了。
“別人就是過兩百年,也未必能做出來吧?”過來觀看的鄧二鮮嘖嘖稱奇,“光是拌料,就用到了好些化學輔料,這些輔料又需要很多化合工藝,別說韋家莊之外,就是我,沒有幾天功夫,也記不下來這麼多步驟。”
韋寶聽了鄧二鮮的話,微微一笑:“不要驕傲。”
“有了這東西,咱們就不愁給那麼多人學寫字,找墨汁的問題了,否則製作油墨都得好些人手。”王秋雅感嘆道。
“不但能省下油墨,還能省去不少紙張,等會試著做橡皮擦!這些筆跡,是能擦掉的,一張紙,可以反覆用很多次!”韋寶答道。
“還能擦掉?”
幾個妹子像是聽天書一般抱著嘴巴,她們‘驚悚的’表情又惹得韋寶一笑。
韋寶找了個木工,讓他做主事,負責挑頭營建鉛筆廠。
那跟著韋寶做事的木工大喜過望,暗忖跟著公子幹半天活,便撞了大運了呀,從此自己是主事了嗎?驚喜的要給韋總裁跪下磕頭,不住道謝。
韋寶呵呵笑著讓那人起來,再不讓他起來,估計下面就是賭咒發誓,願效犬馬之勞云云了,“你先做著,只是試用期,跟工人們一樣,做的不好,隨時被人頂替位置。有什麼困難和想法,可以隨時找工業局的主事反應。”
“是,公子,我這條命不要了,也一定做好!”那人說著,紅了眼圈,傻子也知道能負責一個廠子,意味著啥,他的人生,瞬間改變了。
韋寶又交代了他一些基本知識,必然鉛筆將來發展了,要有軟硬度區分,鉛筆鉛芯的硬度標誌,一般用“H”表示硬質鉛筆,“B”表示軟質鉛筆,“HB”表示軟硬適中的鉛筆。
再發展,還能試著做彩色鉛筆,主要用於畫畫,等等。
韋寶將知道的一些常識告知,那人拼命記憶,並且用手掌記錄。
製備橡皮擦之前,韋寶瞭解了鄧二鮮對塑膠的研發狀況。
工業原材料按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為原料和材料兩類。
來自採掘工業和農業的勞動物件稱為原料;經過進一步加工的原料稱為材料,如鍊鋼用的生鐵。按其在生產過程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為主要原材料和輔助材料。
凡是構成產品主體的,是主要原材料,如織布中的棉紗;凡在產品的形成中只起輔助作用的,是輔助材料。
韋寶知道,將來的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工業生產的原材料在整個原材料中所佔比重將超過由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並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
大力發展工業生產的原材料是解決原材料問題的主要方向,但在目前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它主要用於生產生產資料、日用品和穿著用品等,還不能取代食品、紡織、造紙等工業所需的由農業生產的原材料。
故農業生產的原材料在原材料構成中的比重雖有下降趨勢,但絕對量仍會繼續增長。
不過韋寶現在還不用考慮這些,這是全球農業社會時代,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只要能弄出東西來,獲取原料完全不是問題。
大明朝廷只對金屬製品抓的很嚴,對油鹽糧食這些關係民生,關係國庫,關係朝廷稅賦的東西抓的很嚴,其他的東西,是不管的,因為超出了這個時代的人的認知。
從韋寶搞出石油的那一刻起,他知道,最大的派生品,其實不是做柴油、沒有和汽油那些,因為他的科技水平還不到大量使用原油產品的程度。
最大的派生品,反而是塑膠!
石油是各種塑膠的基本原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都是由石油中提煉加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