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其實是反對極端皇漢的思想的,他並沒有將滿人看成華夏之外的民族,以前看明末,只要是鐵血軍事類的,最大的爽點,甚至是唯一的爽點,作為終極目標的爽點,就是各個作者們挖空心思弄死建奴。
韋寶是反對這樣的,漢族偉大的地方在於包容,在於道德,在於強大的融合性。
逮住誰滅誰,不能容人,那不是皇漢,那是納粹。
皇漢最早指漢朝,在古代和近代,皇漢常作為漢民族的代稱和別稱。
20世紀初,鄒容為了推翻清朝的皇權,使用皇漢民族的概念鼓動排滿革命,對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影響巨大。
網路上的“皇漢”,是具有爭議性的群體,一般指部分崇尚漢文化、同時極力排斥外族文化的優點,喜歡討論民族、文化、藝術及歷史的人士。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的書——《革命軍》。
由上海大同書局正式出版,這是最早出版宣傳革命的單行本書籍,使“舉國上下,無不震動”。
鄒容在《革命軍》自序署明“皇漢民族亡國後之二百六十年”。
孫中山說:《革命軍》“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
《革命軍》一書風行全國,不少青年正是受這本書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
清政府極度恐慌,驚呼:“此書逆亂,從古所無。”透過上海租界工部局,當年6月30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將章太炎逮捕。
孫中山在舊金山致公堂和中西日報社的幫助下,刊印《革命軍》11000冊,分寄美洲、南洋各地。
1906年10月孫中山又給新加坡的同盟會員寄去《革命軍》樣本,囑咐:“從速印之,分派各地,必能大動人心,他日必收好果。”
1912年3月29日,孫中山更念“鄒容當國民醉生夢死之時,獨能著書立說,激發人心”之功,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名義下令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賜卹崇祀”。
黃興也曾“以攜帶鄒容所著《革命軍》、陳天華所著之《猛回頭》二書,零星贈送軍學各界至四千餘部之多”。
武昌起義前,《革命軍》在武昌的革命士兵中幾乎是人手一冊。
魯迅說:“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於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係,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作的《革命軍》。”
韋寶承認這種想法在歷史特定時期,有一定的作用,先不說進步還是腐朽,反正有寶劍鋒從磨礪出的作用就是了。
但是這種想法本身肯定是有問題的。
到了後世,“皇漢”一詞實際形容了正統的文化民族觀點,也就是華夏族,很多人容易將華夏族和中華民族概念混淆,而實際上華夏民族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而中華民族是指華夏族與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的民族共同形成的國家民族,是地域概念,中華民族實際上是國族概念而非民族概念,與華夏民族完整的民族共同體是有本質差別的。
早在西周初年,華夏族就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見尚書梓材篇,中國的國家主權為漢族所獨有。
《周書梓材》: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已!若茲監,惟曰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韋寶覺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而區別於其他民族;“一體”是指加入中國國籍的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與整體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保持皇漢思想是不自信的表現,自己足夠強大的話,民族小兄弟們會不熱烈擁護?想作死才亂蹦跳吧?
大明若是健健康康的很好很強大,哪裡有後金崛起的土壤?
想通此節,剛才在研究酸鹼製作過程中冒出來的,毒物武器想法被韋寶盡數拋棄了。
韋寶想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但多出於貪念,出於個人想獲取財富,獲取權勢的目的,還有一點其他成分的話,就是希望中華兒女,大明天啟年間這個時代的中華兒女們,少死一些人,大家的日子能好過一些,靠殺人的武器,肯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韋寶反感戰爭,尤其是不正義的戰爭,自保可以,侵略,要不得!自保之後的適當反擊也可以,因為不展示實力的話,無法順利結束戰爭。
韋寶還是覺得用政治和外交,經濟的手段解決爭端,是最理想的,雙贏的,反對不死不休,非要打的對方臣服的做法,那是霸權主義,是納粹!
事實上,那樣只會打的對方懼怕,埋下仇恨的種子,等到日後爆發的時候,醞釀出更大的戰爭。
難道漢人被滿人統治了二百多年,不管了嗎?這筆賬就算了嗎?
韋寶看不到那麼遠,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唯一接觸過的一次滿人,已經盡數被他殺光了,誰得罪他,誰要弄他,他就殺誰,還達不到站在民族高度看問題的角度。
就韋寶的認知中,人家滿人能建立一個朝代,統治漢人二百多年,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可以看成是滿人很聰明,很聰明,很迅速的從蠻荒民族進化成了漢族‘管理承包商’,實際上是領著漢人自己在管自己,漢人頭上的枷鎖和大明時期比,並沒有加重多少,頂多說額外養活了幾十萬大清貴族罷了。跟大明的王室比起來,大清的王室真是小巫見大巫,跟漢族的龐大群體比起來,始終是極少數的滿人,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若不然,人家無法持續二百多年,若不是工業革命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世界在十九世紀中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家滿清還能一直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清楚,就因為人家實際堅持的是漢人管漢人的策略,而且綠營制度搞得很成功,最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被漢人為主的地主武裝給剿滅的。
不管有多不願意承認,在韋寶的認知中,滿清的管理,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值得獲得一枚大拇指殊榮。誰也趕不上,哪個朝代都趕不上!
管理成不成功,主要看讀書人和老百姓,最後剪辮子的時候,大眾哭著喊著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