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
自仰光至密支那的鐵路和公路均在此經過,為緬甸中部物資集散地,和內地最大的交通運輸中心。
殖民者英國佬驅使緬甸人,為總督修建的富麗堂皇的府邸,眼下成了新佔領者日軍的指揮所。
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目前就尚在此處。
不過看府邸內外軍士收拾行李的模樣,他們像是要開拔了。
“一個曼德勒會戰,中英聯軍二十五萬才擋了我們十八天。小小的金礦機場,兩千多人就阻擋了我大軍六天,現在才打通。
不知道是敵人太強了,還是我們的某些前線指揮官腦子裡進水了。”
一位正在整理檔案的中佐參謀,陰陽怪氣地感慨道。
上司參謀長撇了他一眼,琢磨過味來輕笑了一聲,參謀確實說的毫無問題。
月前發生在此地的曼德勒會戰還歷歷在目。
華夏遠征軍方面三個整軍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軍,英國方面五個整師,共計二十五萬人的優勢兵力與日軍決戰。
華夏人不是不願意打仗,而是必須在儲存實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與敵決戰。
有條著名的軍事原則,叫做“避實就虛,與逸待勞”。
聯軍查明進入緬甸的日軍共有四個師團,近十萬人,從東西路長驅直入。
如果以盟軍優勢兵力猛攻其中一路,幾乎有五倍兵力優勢,大獲全勝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勢居高臨下,背靠滇緬公路,進可以出擊,退可以就地防禦。
委員長選擇曼德勒作為會戰的理想戰場,確實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國佬搗什麼鬼。
曼德勒大會戰的計劃同樣迅速得到英國盟軍的認可。
在英國人看來,緬甸遲早要丟給日本人。
只要華夏人肯打仗,願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開去,那麼無論什麼樣的戰略、計劃、方案、方針他們統統都贊成。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部隊安全地從容不迫地撤退到印度去。
同盟國之間這種不牢靠的戰鬥友誼,無疑將斷送這場匆匆拼湊起來得的大會戰。
相反,日軍籌謀已久。
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這個只愛寶刀不愛美人的將軍,早把目光放到了東線。
他從空中偵察得知,東線遠征軍第六軍散佈在五百公里長的防線上,到處都是空隙。
他可不想在曼德勒把華夏遠征軍打垮。
他要大範圍大縱深從東線穿插,斷絕遠征軍退路,一口把遠征軍這支華夏最精銳的部隊呑下,再乘勢打進華夏,打到重慶。
在雙方統帥的鬥智上,日本人更勝一籌。
當遠征軍各部向曼德勒陸續集中時,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已悄悄向東移動,目標正是遠征軍最薄弱的東線。
第五十五師團經樂可、雷列姆奔襲臘戍,切斷遠征軍回國的退路,爾後向怒江推進。
戰略不可謂不明確。
手下的參謀為何舉這麼個例子?
在曼德勒,六萬對二十五萬打贏了,可見他們第五十六師團的戰鬥力不差。
在金礦機場,師團前後投入作戰力量近萬人,步兵炮兵和空軍都損失慘重,用來對付的不過是區區兩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