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華盛頓郵報的日發行量只有5萬份,一年虧損100萬美元,是當年華盛頓5份報紙中,質量最差、虧本最多、讀者最少的一份,誰也沒有想到它以後會變成美國的媒體帝國。
凱瑟琳從小在無比優越的環境中長大,長大後和哈佛大學畢業的菲利普·格雷厄姆結婚。凱瑟琳的父親將《華盛頓郵報》這份產業交給了女婿。
凱瑟琳也樂得自在,全心全意當起了照顧丈夫的“家庭主婦”,養育4個孩子,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一直到丈夫意外去世,她被迫開始打理《華盛頓郵報》的生意,並且經營的相當不錯。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k街西北1301號,《華盛頓郵報》總部。
董事會主席辦公室,傳出女人的憤怒罵聲。
“胡說八道!這是汙衊!”
凱瑟琳·格雷厄姆看到fbi的協助調查通知時候,氣憤的暴跳如雷,她沒想到nixon和埃德加·胡佛,居然無視第一修正桉賦予的神聖權利,扼殺《華盛頓郵報》的自由發聲。
凱瑟琳·格雷厄姆意識到,《華盛頓郵報》在水門事件的持續報道,觸及了nixon的逆鱗。既然已經觸及逆鱗,那距離要害肯定不遠了。
她叫來了自己一手提拔的總編,本·布來德利。
………………
60年代的美國雖然已有一些女記者活躍在新聞界,但主管一級的卻大多是男性,至於報社老闆的職位,絕對是男性的領域。
凱瑟琳擔任一把手之後,《華盛頓郵報》人心惶惶,不少名編輯、名記者都想跳槽。
凱瑟琳在自傳中透露,當時自己是“身處懸崖邊閉眼一跳。令人驚訝的是,我穩穩地落在了地上”。
1965年,凱瑟琳作出了重大決策,提拔著名記者本·布來德利擔任郵報的總編,並放權讓各級主管、編輯、記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華盛頓郵報》銷量節節攀升。
………………
“白宮法務部長上午給我打了一通電話。老闆,我們要作出選擇了。生存還是毀滅……”本·布來德利面容憔悴,水門竊賊事件的報道調查,是他一手進行組織的。
現在這場交鋒的規模,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新聞調查範圍,白宮法務部部長的威脅很明確。
“水門竊賊事件的標題不準確。我認為應該更改成水門事件。”凱瑟琳·格雷厄姆,彷佛沒有聽到本·布來德利的話語,自顧自的說道。
報道中刪除“竊賊”的描述,等於將整個事件從一個“普通盜竊桉件”升格成更大的陰謀論。
“凱瑟琳,對於水門大廈的相關報道。我們應該更慎重一些。律師們,建議我們停止相關報道。”本·布來德利再次建議到,他遞給凱瑟琳·格雷厄姆,一份律師出具的法律風險評估檔案。
凱瑟琳看著律師的檔案:“把這個傢伙解僱了。報社每年給他六萬五千美金的報酬,是讓他用法律的鐵鉗,粉碎《華盛頓郵報》的敵人,而不是在這裡告訴我們這個該報道,那個不該報道……”
“嗯,凱瑟琳,那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本·布來德利問道。
凱瑟琳在辦公室的抽屜裡,遞給他一張報紙,說道:“你看看這個……”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