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達肖夫指數是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在人類文明之中的,對於宇宙之中不同等級文明的劃分方法。
簡單來說便是,可以掌握一整顆行星資源與能量的文明,便可以成為一級文明。
可以掌握一整顆恆星的文明,是二級文明。掌握一整個河系的文明,譬如銀河系,便是三級文明。
按照這種方法來劃分,當初國家時代的人類文明,大概是0.7級文明。全盛時期,毀滅之前的人類文明,大概有了0.75左右。現階段的新人類文明,則有大概0.67左右。
之所以現階段科技程度超過當初,但等級劃分卻比當初國家時代的人類文明還要低的原因,是因為現階段人口總數太少。
但很顯然,這種劃分方法是十分籠統的,並不具備太多參考意義。趙長星想要的,是更加詳細,具備每一個等級文明的標誌性科技、活動範圍、能力範圍之類更加詳細資料的劃分方法。
這件事情當然要交給科學家們去做。
在大約兩個月時間之後,莊雲偉所組織的來自各行各業科學家共同研判、分析出的文明等級劃分方法檔案擺在了趙長星面前。
“首先需要指出,我們現階段所製作的文明等級劃分方法,完全是基於現有技術和科學對未來所作出的推測,它可能並不完全準確。因為我們無法排除某一項現階段並不受重視的技術,在未來卻發揮出了無與倫比重要作用,且全面改變文明結構形式的可能性。”
就像是計算機科技。
當初國家時代的人類文明,在計算機科技剛剛出現的時候,甚至有人斷言,整個世界一共只需要五臺計算機就已經足夠。並且有相當多人認同這個判斷。
這就是典型的,在當前階段完全不受重視,未來卻全面而徹底的改變了文明的例子。
“我們同樣無法排除因為忽略了某一項技術,而導致整個推測建立在一個可笑謬論基礎上的可能。”
這種情況同樣有例子存在。
現代科學剛剛萌芽的時候,有人推測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之時,便推測出了高度達到數百米,有數百層的摩天大樓的存在。
但摩天大樓太高了。要生活在其中,是很不方便的。於是人們做了在當時看起來嚴謹且合理的推論,並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那便是,摩天大樓每隔幾層便會有一家醫院,一家超市,一家學校之類,生活在高層的人們不需下太多樓層便可以獲取到生活所需。
為了解決不同摩天大樓之間的交通問題,不同的摩天大樓之間,可能還會建起高層的樓梯,於是人們不需要下樓再上樓,便可以從這棟摩天大樓到另一棟摩天大樓裡去。
這些推測,在當時看起來毫無疑問具備十分的合理性,且邏輯嚴密。
但後來科技真的發展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因為人們為每一棟摩天大樓都配備了電梯。
這便是因為初始的一些微小疏漏,導致整個推理體系都建立在一個荒謬的基礎上,且推論出了荒謬的結論的例子。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對於不同等級的文明,不做具體細節上的推測,而只做根本性、基礎性的推斷。這需要一個儘可能公允的評判標準,需要一個等級標杆。我們經過分析,最終選擇以‘能量來源方式’和‘航行推進方式’來作為這個標尺。”
“能量來源方式決定一個文明的規模。很顯然,一個以可控核聚變為主要能量來源方式的文明,必然具備比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要能量來源方式的文明,養育更多人口的能力。它們的文明規模就必然更大。”
“航行推進方式則決定一個文明的疆域。基於星際空間太過廣袤這個現實,航行速度是決定一個文明佔據多少疆域,是佔據一顆行星,還是一整個恆星系,還是許多個恆星系的關鍵性因素。而,採取了離子推進方式的文明,其疆域必然要比化學能源推進方式的文明,佔據更多更廣的疆域。”
“其次,每一個文明可能都會具備獨屬於自己的一套文明等級劃分方式。宇宙之中極有可能並不存在某一套公認的體系。但越強大的文明,所作出的等級劃分必然越公允,越具備可信度。因為,回顧過去總比展望未來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