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為嶺表一隅,古轄瓊崖。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採華國之精粹,納四海之新氣,融匯昇華,自成宗系,為中華大文化璀璨一支。
明代岀了兩名傑出的方誌學家,同負盛各,一為郭棐,一為黃佐。二人各致力於地方誌纂修,著述甚富,後先輝映。郭棐,廣東番禺人,事從心學大師湛若水。嘉靖四十一年進士。他纂修《廣東通志》七十二傳,內容豐富,體例合理。其中另一著作《粵大記》三十二卷,專注於當世之務,別開體例,很有特色,補《廣東通志》之闕,為後世編者所重視。
《粵大記》是一本記載廣東地方事蹟、人物和典章制度的專志。始修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成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歷時十八載。
全書共計三十二卷,內容分事紀、科弟、宦績、獻徵、政事等五類,介紹廣東人物574人,與廣東有關人物傳記421人。
《粵大記》中關於瓊崖賢達耆老散佈扉頁中,其中臨高籍有2名儒宿書中有傳記,一個為林茂森,一個王佐。
《粵大記》卷二十三載:“林茂森,字良材,臨高人,少孤,事母性至孝。甘貧力學,博極群書,以《春秋》領永樂辛卯鄉薦。仕武宣教諭,勤於課士,及鄉試,中式者五人,藩臬諸司異之,上其事,當擢用。以母老辭歸養。家居以孝弟勤儉迪訓家塾及鄉人子弟。暮年手不釋卷,嘗校注《方與》、《儒林一覽》行於世,大學士丘濬稱其博洽雲。”
據《康熙臨高縣誌》卷八鄉賢載;“林茂森,字良才,英丘(古臨高縣富羅鄉英邱都之地,約在今文瀾江博鋪港以西,美夏港以東的沿海地區)人。少孤,事母孝。甘貧力學,博極群書。永樂辛卯中式,授廣西貴縣司訓,轉武宣掌教。勤於深士,門弟子之賢而貧者,捐俸濟之,勉其卒業。以母老歸養鄉居,日以孝悌勒儉訓家塾及裡中子弟。雖暮年,手不釋卷。嘗校注《儒流一覽》行世,今祀於祠。”
《光緒臨高縣誌》卷十二鄉賢沉襲上載。
據《正德瓊臺志》卷三十八卷鄉舉記載,辛卯科(1411年)瓊崖士子中舉人有二十三人,臨高籍舉人有三人,一為林茂森,一為劉護,一為秦才。同榜亞元者(鄉試第二名)為瓊山人薛預。後同榜者文昌水北人林密於永樂壬辰(1412年)馬鐸榜中進士,官至刑部江西司主事。
臨士之興始於蘇東坡、胡銓、範槨諸人過化,蘇、胡二公經此施教,春風雨露,臨邑士人受《春秋》大義,有博頓人戴定實始登仕籍,而後衣冠文物聯鑣繼軌,輝映後先,同於瓊東、瓊北諸海外鄒魯之鄉。2、“屈原詩歌獎徵文獎”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歌頌屈原愛國主義情懷和求索精神的現代詩歌作品。且須為原創,未在其它各類文學評獎中獲獎的 優秀作品。若發現抄襲、洗稿或一稿多投等失德行為即取消參評資格。投稿請註明作者詳細通聯方式。投稿“屈原詩歌獎徵文獎”的作品,請登入中國詩歌網shige.com,註冊並完善認證資訊後即可投稿,投稿時請勾選參加“屈原詩歌獎徵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