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大乾旬報上還刊登了移居東北三郡的福利政策,送田、送糧、送女人,只要願去東北三郡者,皆有官船接送!
雖說故土難離,但前朝末期又戰亂頻頻,很多百姓早已遷離故土,大乾新定,各方面條件也未恢復到開皇年間的景況。
是以,願去東北三郡的百姓不少。
有志之士頓時便猜出了朝廷所想,這是要恢復東北半島漢四郡的節奏,現在只差一個佔據了“真番郡”的百濟了!
至於新羅,所有人都未將他放在眼裡。
......
時間一晃而過,短短五年間,大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大乾武力極盛,不僅將西突厥壓制的一再西遷,南邊的宋師道更是將南海的諸多島國打得服服貼貼。
不是不想佔,而是人口不足!
連百濟和新羅的數次請求內附,都是去歲,也就是開元九年才同意。
其次便是開元八年的大旱,和去歲的蝗災!
好在大乾朝廷早有準備,這些年隨著土豆、紅薯和玉米等高產糧食的推廣和種植,百姓家裡的存糧早已多了起來,而且幾乎家家都養有雞鴨。
是以大旱並未造成太大影響,倒是蝗災在當時引起了些許恐慌。
宋缺便趁此機會,下了道罪自己詔,並傳位於寇仲,至此完全脫離了苦海。
然後,新皇即位,蝗災在早有預防的情況下並沒爆發起來,寇仲在民間的聲望瞬間暴漲。
寇仲正式即位後,並沒什麼大動作,只是同意了百濟和新羅的內附請求,同時增加了遼東郡和東北半島的兵力。
那邊早已沒了其他部族,所有人也都以為只是兩國內附後的正常駐軍,倒是未引起太多關注。
今歲初,寇仲改元長興,取長久興盛之意。
當時他在一堆年號中挑中了“長興”和“永樂”這兩個,最終在兩者之間選了長興為年號。
...
遼東郡北部草原
這裡原是契丹人的遊牧之地,但前幾年被大乾徵用,將契丹人連同奚、霫兩部一併遷至了陰山南部。
而後大乾便常年派兵駐守於此,並日日巡視。
這日,駐守在敖包山東側的軍士,如同往常一般縱馬疾奔,巡視著附近的幾座山頭。
一切都如往常一般,沒什麼異常,這隊軍士還順手打了幾隻灰兔,嘻嘻哈哈的說笑著。
突然,悶雷般的聲音從西方隱隱傳來。
“警備!
!”
隊率一聲大喝,剛才還散亂無比的隊伍立時便緊張起來,其中一人縱馬遠遠退開,隨時準備撤離報信。
另一個翻身下馬,伏地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