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現在想一想,我們如何定義‘活著?’
在最簡單的理解中。能夠動彈,飛翔,喘氣(非必要條件),進行生物和大腦活動,就是活著。這當然沒有任何問題。但現在這種理解沒有考慮到亡靈這種例外。
為了把亡靈的龐然大軍新增進去,許多尊敬的學者們(主要是活著的學者們)做出了邏輯上的寬泛解讀:‘沒有死過的生物就是活著的’。
這也很有道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在所有的已知資料中,亡靈都是由曾經的生者轉化而來。它們經歷了一次死亡之後成為了現在的模樣。
這種解讀無疑可以成功把所有亡靈排除在外。但問題在於,它們同樣把靈魂迴圈型的生物,例如惡魔這一重要存在也排除了出去。
絕大部分的已知惡魔都經歷過至少三位數的死亡。而誰也不能指責他們當前的狀態不是活著(每天如此努力的做著壞事,讓世界變得更加邪惡還不能被稱作‘活著’的話,那真的有點太可悲了呀。)
顯然,這種定義也是不合適的。一些具有嚴格物質主義思想的學者提出,要知道‘活著’的本質,應該徹底地對亡靈(又稱死靈),進行研究。畢竟大家都認為,亡靈是死亡的代表作,那麼只要弄明白亡靈是怎麼回事,再將所有的特質反向總結,那就是‘活著’的本質了。
(根據這樣的思想,他們做出了長達四十七頁的定義內容。其中有四十六頁中的都以‘不’字開頭。這些定義很棒,但是有點難以運用——主要是難以引用。這在學術上會造成一點點的不利……)
因此我們還要尋找新的定義。具有崇高美學追求的蜂歌之靈認為,有所作為,有所遺留就叫做‘活著’。但巨靈又成為了這一定義中的反例。當他們死去的時候,它們不會留下任何殘餘(就是我們俗稱為‘屍體’的東西)。這一定義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對了。還有天使們的看法。我特意留到最後才說。正義,正確,純潔,秩序,神聖。這樣的特質就是‘活著’。在我們這裡是這樣的。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我不能隨意評價。你們覺得呢?”
——《浴死而行》作者:柯啟爾
……
……
……
“好了。加固完成。”一梅茲嚴肅地道。“現在按照我們說好的方法操縱那層鍍金膜,先創造三十五個關節開口。小心操作。”
以查就像他描述的一樣小心。
“嚓”。終一母星黯淡無光的鐵灰面板上冒出幾個金色的尖。三十五個關節開口被建立了。
“很好。從這些關節開口向外延展。讓它們以網格形式相互連線。同時製造籠狀結構,將終一母星的外殼緊固住,避免它在我們取到吟唱共同體之前就因所有終末之月的引力崩潰。”
這一步有點難。但以查進行的很順利。鍍金層聽話地長出對應的尖刺,細絲,彎成他們設想的結構。它們抓住終一母星的外表。讓它也開始發出淡淡的金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