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防禦過程還不是幾秒鐘的事,而要持續起碼四五天。在這期間、星球的公轉與自轉都在持續……
這麼多限制條件就夠讓人絕望了,還要考慮「星球防護罩」具體該如何實現,基站建在哪裡,此外還得思考最關鍵的能源問題怎麼解決。
比如需要多少能源?光靠核裂變發電站提供的能源能不能滿足?又需要建多少核電站才夠用?是否要祭出大殺招「可控核聚變」?
光是「星球防護罩」的方案與論證,估計就得花上半年時間了。只剩下的三年半,能夠保證方案的落實與實施嗎?
這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了,還涉及到工程學、管理學、統籌學、人力資源管理……
除此之外,在這四年裡,「極端氣候災害的預測與應對」也不能停下來,畢竟接下來的四年裡,「小冰河時期」還會持續,夏天高溫乾旱、冬天嚴寒暴雪的極端災害問題依然會出現,而龍捲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也會頻繁發生。
也就是說,秦克在接下來四年裡,必須兩面作戰。
一方面是繼續防禦和應對目前越演越烈的「極端氣候災害」與「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要研究出「星球防護罩」,化解掉四年多後的「超巨型太陽風暴」帶來的「第一徵兆」大災難。
想想這龐大的工作量,換了別人恐怕會直接崩潰放棄了。
但秦克沒有。
他早就極冷靜地分析過這兩大問題並有了應對的法子了。
第一項大工作,即接下來的「極端氣候災害的預測與應對」,秦克已胸有成竹。
目前流體力學實驗室的人才基本上培養出來了,在預測這方面已做得相當不錯了,而且隨著找到了極端氣候災害問題的根源,「極端氣候災害預測大模型」也完成了相應的最佳化工作,接下來的四年只需要根據每年的實際資料進行小小的最佳化升級便可,不需要秦克再投入多少精力了。
有了「極端氣候災害預測大模型」,流體力學實驗室足以承擔起這個全世界範圍內的極端氣候災害預測與應對。當然,如地震、龍捲風、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預測,秦克就沒時間精力去跟進了,只能交給各國的氣象中心之前成立的科研團隊繼續跟進,提高預測的效果了。
起碼有了NS方程及其通解這個「大殺器」在,預測工作的不斷完善提升將會比以前容易得多。
至於第二項研究並建立「星球防護罩」的大工程,秦克根本就沒想著自己一個人將管理壓力來全扛起來。
老陶和寧青筠肯定是繼續當他的副手,秦克還打算建立層次分明的管理體系,根據各國派出的科研團隊技術特長分派技術攻關任務,他只接對各個團隊的領隊,團隊內部的管理則由領隊來負責了,他只盯著各個團隊最終的研究進度、結果。
至於各個團隊的領隊——湯姆森與陳立成將接手「全球極端氣候大資料高階分析團隊」,其餘團隊由各國自行推薦,但一旦秦克發現不勝任,有直接罷免並要求重新安排領隊的權利。
總之,就一個目標,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確保「星球防護罩」在四年內建成併發揮出預期的效果。
第一步,就是集結起大批最優秀的、能協助制訂「星球防護罩」技術方案的科學家來夏國。
是的,核心團隊的主要辦公地點在夏國,這是秦克一開始就提出來的要求,各國都預設了下來。
考慮到估計會有超過一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在十天內飛抵夏國京城,夏國這邊也迅速行動起來,專門騰出京城近郊的連片酒店來安排這些優秀科學家們的入住和工作,反正都是這些科學家所在的國家掏錢,這樣促進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好事,夏國樂意至極。
這些雜事秦克都沒管也沒過問,他一直忙著翻看各國科學家的簡歷,從中篩選中合適的人選作為自己「核心研究團隊」的候選者。
幸而他近幾年來在國際數學界、國際物理學界結交了大批朋友,而這些朋友大多數都德高望重、人際面極廣,在聽到秦克的需求後,都根據自己瞭解的情況,推薦了一連串的名單。
這些名單裡的人選有些名氣極大,甚至不乏諾獎得主,有些卻是國際名氣不揚,但在某些細分領域鑽研得極深的科研怪人。
得益於這些名單,使得秦克發現了不少極佳的人選。
愛德華·威滕也在幫著翻看名單,他在前幾天已與妻子基婭拉再次來到了夏國京城,住到了秦克家裡,就與老陶的房間相鄰。用老先生的話來說,這樣關係到全人類存亡的大事面前,我這把老骨頭或許還能幫上點忙,就來發揮點餘熱吧。
對於秦克來說,愛德華·威滕發揮的可不只「餘熱」那麼簡單
,他在國際物理學資歷老名望高交遊廣,哪怕是一些性格乖張的科學怪人也賣他幾分面子,有些怪才就是他出面屢次打電話,對方才答應邀請過來夏國的。
愛德華·威滕放下手裡的名冊,感嘆道:「秦克啊,之前見你集結起那個什麼‘全球極端氣候大資料高階分析團隊",已覺得是難得一見的大手筆了,沒想到現在居然還要集結起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共商大事,這大概會是國際科學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盛事了。」
老陶在旁邊插嘴笑道:「愛德華,像這樣‘拯救世界"的科研大專案,原本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盛事了。還好你沒錯過,不然一定會抱憾終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