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曆史悠久,禮儀早有定規,對於座位的安排更是很有講究,例如“以右為上”、“居中為上”、“前排為上”等等,可以說,什麼人坐什麼位置,都早已約定成俗。
一場會議,只要看座位的安排,你就能知道誰是最尊貴的貴客,誰是最大的領導。
像是國家科技大獎頒獎大會(也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樣最高規格的大型會議,座位的安排更是不能出現任何的錯漏,估計座位名單都是反覆討論過才定下來的。
正因為不可能出錯、正因為非常正規,所以當看到秦克和寧青筠居然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的最中間區域時,絕大多數人都難掩心中的震驚。
第一排最中間區域只有七個座位,往往是科學院的院長和工程院的院長、副院長們坐的——當然,過去也曾有錢老、袁老等屈指可數為國家作出過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坐過這樣的區域。
現在秦克和寧青筠就坐在這個區域了!
儘管誰也不能否認這兩位最年輕的院士在沙漠紅薯、計算種子學、鹹水淡化乃至物理、數學等方向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這些成果也對國家有巨大而積極的意義,甚至可以說,他們的成就已可以媲美這些偉大的老一輩科學家了,可……他們才二十三四歲啊!
要知道當年錢老、袁老、鄧老等科研老元勳坐這個區域時,已是年近七旬甚至是八旬的高齡了!
雖然不是說年紀越大貢獻越大,但年紀確實意味著資歷,意味著身份,意味著人脈,意味著成就的“蓋棺論定”。
秦克和寧青筠還有幾十年的科研生涯啊,這麼早就安排他們坐到這個位置,合適嗎?
而且能坐到這個位置,是不是意味著本屆的重磅大獎……
眾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雖然誰也不會在這樣的場合說出些不合時宜的酸話怪話,但確實有部分老學究、老科學家,看到年紀比自己孫子也大不了多少的秦克、寧青筠坐到了那個他們畢生追求而不可得的最耀眼位置,心裡酸溜溜的極不是滋味。
但對於那些相對年輕的、更為正直的科學家和學者們來說,則真誠地為國家的魄力而擊節稱讚,尤其是想到去年年初,秦克和寧青筠以二十三歲的年紀,破天荒地打破所謂的資歷限制,一躍而成為“夏國厄爾尼諾防災應對指揮中心”技術總顧問,指揮全國的防旱抗災工作,並表現出色,為國家和民眾起碼挽回了上萬億的生命財產損失。光是衝著這份貢獻,在今天的大會上給予他倆如此隆重的禮遇,也是應該的,更體現出國家對年輕人才不拘一格的認可和重用,這是好事。
不管眾人心裡是何想法,在這樣相對嚴肅的會場自然不會走動喧譁,秦克和寧青筠也沒法子離開座位去和熟悉的長輩們交流,只能老老實實地坐在如此顯眼的位置。
但秦克寧青筠什麼場面沒經歷過?諾貝爾獎與菲爾茲獎的領獎臺都站上過了,所以他倆最快調整好心態。
第一排也無妨,今天他倆出席這個大會,已大概猜到能拿到什麼獎了,心裡有底,便更加淡定了。
兩人還拿起座位前面的紙和筆,低聲討論起放射性元素的課題內容來。
這樣的坦然自若,倒是讓心情複雜的眾人隱隱生出幾分的佩服來。畢竟換了他們在這樣的位置,怕難掩激動,坐立不安。
很快,時間的指標指向了早上10點,國家科技大獎頒獎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如期拉開了帷幕,現場直播則更早就開始了。
這次的頒獎大會同樣在網路與電視上全程直播,不但夏國有數億觀眾觀看,也有來自世界各地、關注著夏國科技發展的無數目光在觀看著直播。
網路直播間裡,無數的彈幕早已刷起,尤其是當會議開始前夕,會場攝像機鏡頭在觀眾席上掃過,稍稍在秦克、寧青筠二人身上停留時,彈幕的密集度瞬間翻了幾十倍!
【剛才鏡頭一晃而過,是不是在秦院士寧院士身上停留了三秒左右?】
【確實是秦院士和寧院士!我看到他們了!激動激動!】
【去年那屆他們都沒露面,沒想到今年終於出席這樣的科技大會!】
【是啊,我也看到他倆了,他們從歐洲回來後就特別低調,一直埋首科研,媒體上都沒看到過他們的採訪與最新照片,終於看到他倆啦,看到他們氣色很好,我就放心了。這樣能推動人類文明程序的偉大科學家,就得長命百歲。】
【咦,他倆好像坐在第一排哎,第一排!】
【第一排怎麼了,左邊還坐著十個禮儀隊的小學生呢!哈哈,開個玩笑~不過秦院士小倆口坐第一排不是理所當然嗎?他們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榮譽以及作出的貢獻,坐第一排有什麼問題嗎?】
【第一排當然沒問題,不過他們坐的是最中間位置哎……莫非……】
【噓,大會正式開始了,大家安靜安靜。】
大會確實開始了,常規的致辭結束後,大會便來到了最引人注目的宣讀獲獎名單的環節。
在無數人忐忑又滿懷希冀的目光中,主持大會的老者登臺,開始宣佈本屆兩名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800萬元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