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日國在國際物理學界也頗有能耐,到處替細野廣秀教授造勢,還不斷地與“愛因斯坦科學獎”的評委們接觸,尤其是細野廣秀教授滿世界地到處飛,在十幾所知名的大學進行了演講,使得細野廣秀教授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的呼聲重新高了起來。
——這也與秦克、寧青筠自從發表了“青檸拓撲超導渦旋態理論模型體系”論文後,卻沒進行任何的公開學術活動有關。
一個學術成果是否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除了論文是否過審發表、學術成果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外,也與討論熱度、各個高校的認可有很大的關係。
秦克與寧青筠卻因為夏國惡劣的天氣,並沒有答應出席任何高校的學術報告、演講邀請,此消彼長之下,自然便顯得細野廣秀教授的學術成果受到更廣泛的認可。
細野廣秀教授才剛鬆了口氣,哪料倒二月時秦克又鬧出了攪動了物理學家的風雲,憑藉著一篇《證明三維空間中的ns方程組存在光滑解》論文,一下子又再次成為了全球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此時又傳出同時得到三大科學院的認可,成為了其外籍院士的訊息,更是萬眾矚目,聲勢大增。
細野廣秀教授沉默了一會,忽然問道:“望月新一教授來了沒?”
日國的望月新一教授曾無意中說過一句“《證明三維空間中的ns方程組存在光滑解》存在某些費解之處”,這話原本並沒什麼,在日國的數學界卻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畢竟望月新一也算是日國數學界特立獨行的一面旗幟,名望很高。
日國向來對夏國的學者並不太友善,哪怕是他們重視他國學者的成果並善於學習他國學者的優點,但骨子裡還是有點夜郎自大,希望本國的學者能壓過夏國的學者。望月新一的這句點評左傳右傳,居然就被傳為“望月新一指出秦克和寧青筠的那篇ns方程的論文有問題”。
細野廣秀教授自從知道秦克會在本次的“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上會作“證明三維空間中的ns方程組存在光滑解”專題報告後,就寄希望於望月新一,希望望月新一能出席本屆的“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並在提問回答環節推翻秦克的研究成果,從而極大地打擊秦克、寧青筠的名望,避免這兩人成為自己競爭“愛因斯坦科學獎”的強大對手。
為此他還找了許多關係,推動望月新一的這次行程,併到處傳播望月新一的“話”,以從心理層面打亂秦克備戰“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的節奏。
眼下秦克氣勢大漲,望月新一就成了細野廣秀教授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田村光裕自然明白老師的意思,他無奈道:“望月新一教授沒來,他的性格很怪,不理會別人的看法,更不喜歡出席這類學術會議,但他的學生新村健二昨天已來了,聽說他曾與望月新一教授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有把握指出秦克論文裡的漏洞。”
“新村健二?”細野廣秀教授倒也聽過這個名字,算是日國數學界的新星,但論起名望怎麼也無法與望月新一相提並論的。
不過此時也無所謂了,只要能打擊到秦克的名望就好。
“你確定他有把握?”
“新村健二信心倒是挺足的,昨天我還見到他,他與同行的數學家一直在說這事。”
細野廣秀教授稍稍放下心來,他低聲道:“你去找新村健二,只要他真能在評選大會上問倒秦克,我可以給予他一百萬美元的獎勵。”
田村光裕精神一振:“有這樣的重獎他一定會更加努力。而且只要能當眾問倒秦克,他在國際數學界也會名聲鵲起,成為無人敢忽視的新銳數學家,他絕對會全力以赴的。”
細野廣秀教授握緊拳頭:“嗯,我們也要儘可能地做好準備,爭取在報告會上一鳴驚人。”
……
類似的對話在48名候選人當中也不時出現,雖然秦克二人是所有候選人當中年紀最小的,但誰也不敢忽視他們的威脅,許多人都在打聽兩人的備戰情況,並以兩人作為最大的假想敵。
不知道多少人及其背後的團隊,都在分析著秦克的《證明三維空間中的ns方程組存在光滑解》,以及寧青筠要作報告的“青檸拓撲超導渦旋態理論模型體系”,以期在大會上問倒兩人……
“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里硝煙瀰漫,無聲的戰爭早已打響。
學術上戰爭的激烈程度,有時比起真實的戰爭也不遑多讓。
秦克與寧青筠沒理會別人的“敵意”,他們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備戰”本次評選大會,從報告時的內容編排到報告時的語氣神態,以及觀眾評委可能提問之處,都進行了詳細的練習與預演。
時間轉眼間就來到了3月3日,“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正式開始。
短暫而不失隆重的開幕式結束後,由50位候選人進行的學術專題報告會便拉開了帷幕。
第一位登場的是來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核物理研究所的裡戈貝託·馬奎斯教授,他送上的報告是“四中子的觀測與探索”。
四中子又稱四中子態,是由四個中子短暫結合在一起形成的。過去,科學家們只有它們存在的間接證據,從來沒有真正觀察到,這次裡戈貝託·馬奎斯教授透過在液態氫靶上發射氦8原子核而獲得了“四中子”,持續時間只有短短的10^20秒(10的負20次方),雖然時間很短,但意義依然非同小可。
裡戈貝託·馬奎斯教授的報告得到了全場熱烈至極的掌聲,使得本屆“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大會從一開始就進入到白熱化。
無數的媒體也敏銳地嗅到了這次評選大會里的火藥味,爭相趕來瑞典進行專題報道,這些媒體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這一屆的“愛因斯坦科學獎”成為了歷史上最受關注的一屆,不知道多少人在猜測著最終的獲獎者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