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何教授的科研壓力有這麼大?
“何教授,讓您親自來接,我們怎好意思?”
“哎,這次是我求你們幫忙,客氣什麼。走走,我先帶你們認識一下課題組的成員。”
一如胡青峰教授的實驗室,何良傅教授的實驗室也佔據了材料系實驗大樓的一整層。裡面有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室,也有會議室、休息室、檔桉室、辦公室等。
何何良傅教授介紹道:“你倆參與的課題分別是‘碳奈米管纖維的塗層研究’、‘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改良’。目前每個專案各有博士生五人,研究生十七人左右,分別由兩個博士後帶隊。”
何良傅教授是博士生、研究生導師,這些參與課題的科研人員基本上都是他的學生。
秦克和寧青筠對於加入新課題組並不陌生,而在何良傅教授的介紹引薦下,眾多的博士、研究生雖然對兩人跨界跑來加入自己的課題組感覺有些奇怪,但兩人名氣太大,依然熱烈地鼓掌歡迎。
何良傅教授叮囑兩個博士後道:“好啦,大家都算是認識了,接下來的工作就要相互配合。秦克、寧青筠兩人都會同時加入你們兩個團隊中,嘗試以計算材料學來推動課題研究的進展,除此之外,他們也會親自上手進行實驗,你們作為前輩,要多多帶帶他倆。”
所謂的博士後,並不是學位,而是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校科研機構、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的工作職務,一般兩年內如果取得較優秀的科研成果,就有機會留在本校或者到其他高校,走上教職崗位。
雖然博士後往往是那些在唸博期間表現不夠出色、發表論文數量達不到留校當講師標準的博士生,但也有些是性格本身不擅長表達,不想走上教職崗位,而只想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他們以博士後的職位為資歷過渡,爭取在這在兩年內做出較好的科研成果,以便出站後作為進入高階研究機構或者大型公司的籌碼。
負責的“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改良”課題團隊的博士後霍光新首先表態:“歡迎兩位學弟學妹的加入。”他說話聲音短促,腰背微駝,給人一種不苟言笑的印象。
負責“碳奈米管纖維的塗層研究”的博士後卻是個女學姐,她叫田天嬌,名子有些土氣,相貌也不出眾,圓臉,身材有些胖,笑起來小眼眯眯倒是相當有親和力:“秦克、寧青筠,久仰大名,沒想到你們還擅長計算材料學,了不起!”
秦克推測霍光新應該是會走科研路線,而田天驕估計是要轉教職路線的。
他伸手分別與霍光新、田天驕握了握,笑道:“我和青筠都是初次接觸計算材料學,聽何教授提起,就想著試試這個方向而已,遠談不上擅長。今後還請兩位學長學姐多多指教。”
原來是還沒接觸過計算材料學才被老何忽悠的……
包括霍光新、田天驕在內,眾人看向秦克二人的目光都隱隱帶著“這兩人誤入歧途了”的憐憫。
這也難怪,計算材料學可不是一個容易上手的學科。
計算材料學是計算化學與計算物理學的分支,從本質上來說,它與計算流體力學、計算生物學等細分領域並無差異,核心都是以理論為指導,以實驗資料為基礎,建立起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模擬、計算推演。
與其餘計算XX學一樣,計算材料學因計算機的發展而誕生,至今已超過二十年了,看似前景廣闊,實際發展起來卻很慢,只起到了對理論與實驗的輔助作用,只能算是一門較冷門、不受重視的分支學科。
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實施起來的難度太高,準確率又太低。
首先,它需要同時對化學、物理的材料相關理論知識有較深的瞭解,又必須掌握實驗方法和製造工藝,起碼要懂得實驗資料是怎麼得出來的,又會有怎樣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它對數學水平要求很高,能根據上述掌握的知識,將資料化為數學模型,然後還要進行程式設計,寫出可以執行的程式,才能透過計算機進行模擬。
這只是第一步,之後還要反覆根據實驗資料進行數學模型的修正和最佳化,進而反推演出材料的設計製造工藝,或者是推演出材料的特性、反應過程等等,為實驗提供參考意見等等。
別的不提,光是數學建模就涉及到建立運動學方程、狀態方程、結構演化方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求解……還要設定各種實驗有關、理論相關的溫度溼度亮度等幾十個引數。
此外材料最基本的單位是“分子”,數學建模時還要用到分子動力學,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統、粒子系綜運動方程的演算法(起碼要掌握常見的維烈特演算法和吉爾演算法)、分子間作用勢、相場動力學、元胞自動機方法等等。
簡而言之,想要精通計算材料學,就必須同時精通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四大學科,擁有極靈活的思維與極廣闊的視野。
何況因為相關的數學建模與程式編寫太過麻煩,一個小引數的出錯,一行程式碼沒寫好,就會使得最終的推演結果與實際差別很大,甚至南轅北轍。
這麼高的要求,這麼低的容錯率,誰還特麼願意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