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這麵粉廠,和榨油廠,可是最火熱的工廠。
不光城裡的無數商家,天天來這裡進貨,還有大量的外地商家,也來這裡進貨。
因為這裡不光有昂貴的雪花粉,還有非常便宜的大豆油。
因為在千山城這邊出產的豆油量特別大,這也自然就導致了價格非常便宜。
這對於外地很多吃不起油脂的老百姓而言,也是福音。
因為商家可以把這裡的豆油販賣回去,雖然價格會略貴一丟丟,但那也比葷油便宜。
從這兩個廠區中間穿過,接下來就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毛紡廠了。
現在毛紡,已經成了千山城的支柱產業。
這裡養著大量的黃羊,而每頭黃羊每年可以剪兩次羊毛。
以前這些黃羊,都是自動脫毛的,因為本地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羊毛該如何利用。
他們養羊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吃肉。
可是自從楊一暖帶來了毛紡技術之後,這黃羊就成了千山城的稀罕物。
人們不再殺羊吃肉了,而是開始了剪羊毛。
因為剪下來的羊毛,可以紡織成各種毛線,和毛氈,甚至是睡覺蓋的毛毯,還有地上鋪的地毯,甚至牆上掛的牆毯。
反正楊一暖只是點播了一下,沒想到在本地匠人的手裡,這羊毛卻遍地開花。
被製作成了各種精美的器物,看來楊一暖還真是小瞧了本地人的智慧了。
而最近一段時間,本地的那些匠人,還根據不同材質的材料。
開發出了各種毛氈帽子,還有各種毛氈靴子。
這些東西在本地可都相當實用。
原本這千山城所在的位置,按照楊一暖的估計,應該屬於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一年四季分明,冬天非常冷,而且常年平均溫度也就在二十度左右。
這種氣候可以說非常的好,但是對人來說,就需要多幾件衣服了。
以前這裡的人穿的大多是麻布製作的衣服,雖然耐磨,可是保暖性都不太好。
可是隨著毛紡工藝的出現,本地人在穿衣的方面,可以說是得到了一個質的提升。
大量的毛呢面料衣物上市,甚至帶動了本地的一次穿衣革命。
以前本地人大多喜歡模仿南雲國,或者燕雲十六城人的穿衣模式。
喜歡船長袍大袖的長袍,雖然好看,但工作幹活,非常的不方便。
可是隨著各種短打的毛呢面料的衣物的誕生,人們開始更加追求簡潔幹練的衣物。
而這裡的衣服的樣式,也開始越來越接近楊一暖所在的現代。
短上衣,長褲成了大多數人的標準打扮。
而這種穿衣風格,已經不光是盛行於千山城了,甚至開始向鑌鐵城蔓延……
而這裡出產的毛線,還有毛呢面料,還有一些成衣,更是成了南方諸多城市流行的硬通貨。
所以這毛紡廠的行情,現在是格外的火熱,甚至可以用火爆來形容。
廠區門口天天排著長隊,都是從其他各大城市來進貨的商人的馬車。
現在每家商隊到了千山城之後,去的第一個地方,幾乎就都是這家毛紡廠。
他們家的毛線,毛呢,還有成品的毛呢大衣,毛氈帽子,那都是北境地區流行的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