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頃公繼位第二年,晉國便又取得了征伐陸渾的偉大勝利,給了全世界的諸侯一個非常擔心的感覺:晉國會不會成為戰爭狂?
是的,雖說世界仍處於和平期,但晉國卻一直沒有停下炫耀武力的節奏,什麼平丘之會展示四千乘戰車的超豪華軍力,連續打擊鮮虞國,滅肥國,滅鼓國,滅陸渾國,等到這些戎狄之國都被滅了,會不會要來尋諸侯們的晦氣了?
至少楚國不安起來。楚平王越看越驚心,尤其是那個陸渾部落被滅,讓楚國一下子少了一支親楚的已經紮根中原的戎狄力量。
不行,不能讓晉國人把風頭都搶光了,楚國決定也展示一把實力。
公元前525年,楚國水師向吳國發起了進攻,兩國爆發了著名的長岸之戰。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首次水師編隊的戰役,但令楚國鬱悶的是,楚軍先勝而後敗。雖然損失不大,但根本沒起到任何展示軍力的效果。
楚平王開始認為被他一步步設計走上絕路的哥哥楚靈王為什麼要搞那麼多部隊、在那麼多地方築城的真正用意了。楚靈王貌似窮兵黷武,大搞軍備擴張,其目的正是為了趁晉國國內權力鬥爭激烈之時,一舉在軍事上超越晉國,並對東面的世敵吳國以極大的震攝。
但自己擔任楚王后,卻將陳、蔡這兩個楚國經營多年、可以各徵發千乘兵力的縣邑都給復了國!此時的楚國軍力已經遠遠不及當時楚靈王時代了,甚至現在連吳國都不能一口氣收拾了,怎麼辦?
那就想辦法補救吧。楚平王的補救辦法便是在楚靈王的基礎上築城,先後加大了城父、州來等地的城防建設力度。
早在楚莊王時期,楚國便透過對戎狄部落又打又拉,拉攏了象陸渾這樣的戎狄,在必要時可以發揮大用。但現在晉國一個偷襲,陸渾便玩完了。那還有嗎?
有,那便是陰戎部落。陰戎是一支主要居住於晉國境內的部落,大約居於今天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東北。楚國早就和陰戎部落有著密切的聯絡,由於陸渾部落被殲滅,看著許多陸渾部族被俘虜成為奴隸,陰戎首領害怕了。
他必須害怕,因為晉國對其境內的戎狄部落採取的是蠶食政策,反正是嘴邊的肉,只要時機合適,就一口吞了。在以前,晉國還有和戎之策,這讓各戎狄部族非常安心。現在的晉國,是六卿各自擴充勢力的年代,將其封邑附近的戎狄部族給滅了,就可以將領土、人口、馬匹、財物都充入自己家。
在陰戎部落的強烈要求下,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將散居於晉國各地的陰戎部眾遷入楚國境內。土地本就是你晉國的,至少我保住了人口、馬匹、財物。
兩國不斷搶奪戎狄資源,那其他各國呢?這個時候的春秋江湖,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天下大亂。
我們講晉國的歷史,不得不騰出時間來講講世界局勢,因為局勢的變化,是晉國這個中原霸主亮相江湖的必要條件。我們一個一個講。
公元前524年,鄭國、衛國、宋國、陳國居然同時發生大火,四國損失慘重。也許是天災,也許是人禍,但伴隨著這場大火災,各國都出現了亂象,亂成怎麼樣,反正就是亂成一鍋粥的樣子,我們在後面慢慢道來。
現在需要講的是周王室。
天降大火於四國,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大事,許多史料記載了那場大火,大家得出一個結論是天子無道,故遭天遣。
此時的天子正是周景王,就是前幾年譏諷晉國大夫籍談數典忘祖的那位精通曆史的仁兄。他此時最需要的是錢,所以他居然會趁著王室大喪之時還向晉國討要禮器,這才有了數典忘祖這個典故。
雖然,周景王時的王室已經很窮很窮了,但周景王卻有著一顆賺錢的腦袋。史料記載,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實施了“鑄大錢”政策。
什麼是鑄大錢政策?用現在的經濟學相關知識講,就是發行鉅額面鈔!
周景王顯然是一個經濟學家,因為窮,他便思,因為思,他才變,因為變,才可通。這便是窮則思變,變則通。
這不就是改革麼?是的,周景王搞了一個貨幣制度改革。周景王的理論很簡單,原來市場上流通的是一種小錢,比如十個小錢便可以買一袋米,這是小錢的價值。周景王發行的大錢,那是一個大錢買一袋米,這是大錢的價值。即一個大錢等於十個小錢。
有沒有問題?表現上看沒有,但實質上,周景王就將大錢發行出去,將原本老百姓手中的小錢給收了回來。奧妙在於用於鑄大錢的銅合金是多少呢?相當於兩個小錢的量!
這便是周景王賺錢的奧妙所在了:他用了原本兩個小錢的銅合金,鑄就了相當於十個小錢的大錢,整整賺了八個小錢的銅合金,整整四倍鉅額利潤!
這賺來的銅合金再次融成大錢,源源不斷賺取利潤。發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