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正在慢慢撕毀與晉國友好同盟的約定!秦晉之好產生裂縫,早在公元前630年便開始了。前面我們講晉文公時講到,當時為了追究鄭國與楚國眉來眼去的責任,同時晉文公也想報當年流亡至鄭國時被鄭國無情冷遇的私仇,晉國聯合秦國討伐鄭國。
結果鄭國派出燭之武,一頓忽悠,讓秦穆公下定決心不再幫助晉國,不但不打招呼私自撤軍,還留下三名將軍幫助鄭國守城。
此事在晉軍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狐偃、先軫等人都憤憤不平,當時便想教訓秦國。晉文公從大局出發,忍了這口氣。
但晉國最終還是靠一己之力降服了鄭國,鄭國在接受了立親晉派代表公子姬蘭為世子的條件後,總算保全了國家。
公元前628年12月,晉文公去世了,同年,鄭國國君鄭文公也去世了,世子姬蘭即位,這便是鄭穆公。
本來,秦國人認為自己派人在鄭國幫助守城,鄭國儼然便是秦國同盟。秦國要東圖中原,便可以聯合鄭國,如果晉國要來干涉,那秦鄭聯軍對晉國可是東西相圍,諒你晉國再強大也難以東西兩線作戰。
但現在形勢變了,鄭國國君已換成了親晉派的鄭穆公了,秦穆公在鄭國身上打的牌頓時失去了作用。東進,是歷代秦國國君定下的方略,現在秦國東進的路上有了一個強大得可怕的晉國攔著,秦國唯有將鄭國給收歸到自己門下,才可能實現進軍中原的戰略意圖。
既然秦鄭同盟不可能了,現在趁著秦軍尚有一部分在鄭國,那如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秦軍主力東進,在鄭秦軍裡應外合,拿下鄭國,那秦國算是在中原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正在此時,留守鄭國的幾名秦將也在鄭國感覺到了鄭國親晉所帶來的壓力,他們留守鄭國本就帶著秦穆公的戰略意圖,於是也派人回秦國建議秦穆公立即發兵偷襲鄭國,否則,鄭國分分鐘都可能遣送這三名秦將回國,那就丟失了大好機會。
公元前627年初,秦穆公以孟明視為帥、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副將的三千秦軍主力立即出發,直接穿過晉國,向鄭國進發!但不斷鄭國人早有防備,且留守鄭國的三名秦將也都被趕出了鄭國,秦軍勞師遠征想要拿下鄭國已然是不可能了。
秦軍無奈只好撤軍。統帥孟明視自率秦軍出兵以來,已有數月,軍糧後勤都難以為繼,此次無功而返更覺鬱悶,在經過滑國時,便順勢打劫了滑國。史料稱“滅滑而返”。
先軫早在秦國未派人來晉國弔唁便起了懷疑,他安排的監視秦軍的細作也向他報告了秦軍的動向。
先軫冷笑一聲:“果然有問題,既然你秦人要尋死,那本帥就給你們看看什麼叫霸主的發威!”
晉襄公一邊辦著國喪,一邊召開了十卿會議。先軫提議在秦軍回國途中部署重兵予以殲滅!先軫的提議立刻引起了強烈反響,下軍帥欒枝認為不妥。
欒枝道:“晉秦乃同盟國家,且晉國受秦國恩惠甚多,報答都來不及,哪能夠對秦用兵呢?而且,此番秦軍偷襲鄭國失敗,已經是疲憊之師,我軍此時偷襲,於禮於規都不合啊,傳出去恐怕天下要都要笑話。”
欒枝的話讓先軫非常生氣,他大聲道:“什麼禮什麼規,秦人講禮了嗎?我國大喪,秦為同盟卻不來弔唁,此為秦失禮之一。秦軍遠征,途經我國,卻不來借道,此為秦失禮之二。鄭乃我國盟友,秦伐鄭國,事先不通告我國,此為秦失禮之三。滑乃晉之附庸,秦卻滅滑國,此為秦失禮之四。秦人如此無禮,難道我們還可以無動於衷嗎?”
先軫的話擲地有聲,把秦國是非禮之舉分析得再透徹不過了,再加上他是中軍元帥,一時大家都不再議論。
先軫繼續道:“國家養兵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眼見秦國非法侵入我國,作為軍人,當然得勇敢去保衛國家。我們晉國是天子賜命的諸侯之長,維護國際秩序、聲張諸侯正義正是晉國之責任。現在秦國無故伐鄭,更無故滅滑,晉國難道還能讓他們亂來嗎?”
先軫一席話,說得是人人點頭稱是,欒枝也不由面紅耳赤。
晉襄公一看,看來出兵打擊秦軍的思想已然是高度統一了,於是便站起來,看著先軫道:“元帥之言甚合寡人心意,什麼都不要說了,寡人意已決,出兵攻打秦軍!一切都由元帥負責,大家務必聽元帥統一號令,違令者斬!”
出兵,當然得要有充足的理由,這是士氣的需要,也是一員名將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中軍元帥,先軫早就將秦國當成假想敵了。
晉文公薨後,晉國的安危繫於他一身,他怎敢怠慢?所以,他一直冷冷看著秦國人,他完全清楚秦國的小把戲:居然敢趁著晉國國喪而實施這麼冒險的軍事行動,那就戰場上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