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中午。國家藥局的官博轉發了這條現實貼,並且在轉發中留言道:【今年的藥企約談將在三月份召開,預計商談降價藥物多達三十二種,其中網友最為關心的格列寧—慢性白血病特效藥在約談名單中,請關注後續~】
不光是格列寧,一些延緩癌症的特效藥同樣在約談名單中。
往年來看,國家藥局的約談藥物通常是在十到十五種。
但今年,受《我不是藥神》的影響,國家藥局一次性將約談的藥物名單增加到了三十二種。
這是一場國家藥局和藥企之間的拉鋸戰!
約談降價這種事,有成功有失敗。
如果藥企覺得國家藥局的降價要求太過分的話,他們是有權利拒絕降價要求的。
但一般情況下,只要降級的幅度合理,藥企基本都不會拒絕。
因為這算是給自己企業宣傳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今年結果如何?
就要看三月份的約談了。
但這對大眾來說,是一個好訊息。
國家藥局開始高度重視這一次的醫療需求!
大眾不求立馬降價成平民價,但起碼要看到了國家的努力,切切實實在為人民爭取更好的福利。
一時間,全網都是讚譽國際藥局的聲音。
京都,國家藥局。
海衝看著網民們的支援和鼓勵,心中同樣亢奮不已。
得民心者,成大事。
他相信!
這一次有無數網民的聲援,三月份的約談之旅肯定會順利很多。
“要謝謝那個小傢伙。”
海衝呢喃道。
如果不是陳明堅持拍這部電影,群眾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更關鍵的是,陳明能夠構思出這麼一部完美的劇本,和他二十多歲的閱歷有些不相符。
認真來說,《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三方聯合出品。
國家電視臺和國家電影網負責電影的拍攝和剪輯,而國家藥局則是負責拍攝過程中的全程出資。
簡單來說,國家電視臺和國家電影網出人、出力;國家藥局出錢。
對國家藥局來說,拍一部電影根本花不了太多的錢。
雖然看國家藥局的官網,上面的標籤是:小微企業。
但實際上,國家藥局的註冊資金高達五千七百億。
對比投資拍電影,海衝更看重的是民聲和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