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彩,賈詡之兄。
兒子
賈穆,賈詡的長子,為駙馬都尉、歷位郡守,承繼賈詡的爵位。
賈訪,賈詡之子,分得父親八百戶食邑中二百戶,而受封列侯。
賈璣,賈詡之子,魏駙馬都尉、關內侯,後徙居長樂。
孫子
賈模,賈穆之長子,賈詡之長孫,承繼賈穆的爵位,晉惠帝時為散騎常侍,護軍將軍。
賈疋,賈模從弟(《晉書》作賈詡的曾孫),仕晉惠帝及晉懷帝,累官至驃騎將軍、雍州刺史、封酒泉公。
賈通,賈璣之子,任侍中、車騎大將軍。
賈延,賈璣之子。
後世
賈胤,賈模之子,仕晉惠帝,乃惠帝於太子時之近侍。
賈龕,賈模之子,胤弟,仕晉惠帝, 曾任秦國內史、秦州刺史。
賈仲安,賈通之子。
賈仲謀,賈通之子。
賈仲達,賈通之子,晉潁川太守。
7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中國著名歷史演義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賈詡亦有耀眼的表現。他初登場於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以西涼謀士身分從屬於董卓集團餘黨李傕、郭汜陣營。當時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難,賈詡建議他們召集西涼人馬入京攻打呂布,結果成功驅逐呂布。可是李傕等人卻擅權暴虐,欺凌帝上,甚於董卓。第十回中,西涼馬騰、韓遂東征勤王,賈詡勸李傕深溝高壘,不與接戰,待西涼兵糧盡退兵加以追擊,結果亦大敗馬、韓。李、郭掌權期間,賈詡一直引導他們安撫天下,徵用賢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復。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討,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長安大亂,賈詡與左靈被李傕任命負責監押帝后車駕。但賈詡當時仍心繫漢室,答應獻帝盡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殺帝使皇甫酈時,亦賴賈詡等力勸才得免。其後賈詡暗地勸喻李傕陣中的羌兵解散,又設計建議獻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讓其暴露自身貪婪信巫的缺點,李傕軍中因而士卒離心。第十四回曹操舉兵勤王,賈詡勸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斬之,賈詡於是離開李傕回到家鄉武威。
第十六回,正當曹操與呂布鏖戰時,南方傳來訊息指張濟攻南陽中流矢而死,其侄張繡繼統其軍,佔據宛城,並用賈詡當謀士,與劉表結連,成為曹操南方的大患。於是曹操放下東邊戰線,趕赴南方親征張繡。大軍壓境,賈詡又建議張繡投降曹操,張繡亦願意接受。可是曹操因私納張繡嬸母鄒氏辱及張繡,張繡怒不可當,賈詡唯有獻計讓張繡引軍圍攻沒有戒備的曹操,此役令曹操幾乎失陷,並折損了大將典韋、長子曹昂及侄兒曹安民等。
賈詡各類形象
賈詡各類形象賈詡各類形象
9
張
賈詡各類形象
第十八回回目以賈詡為主,是為“賈文和料敵決勝夏侯惇拔矢啖睛”。曹操擊敗袁術後,再議征討張繡。賈詡以將計就計之法,再次令曹操中伏,大損兵馬,將領于禁、呂虔亦受戰傷。後來曹操退兵,張繡、劉表議欲追襲,賈詡認為必敗,果如其言;然而賈詡又勸二人再次起兵追襲,張繡聽從其計,結果大勝而還。此回盡顯賈詡料事如神的本領。直至第二十三回,袁紹、曹操分別遣使勸張繡歸順。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降服曹操。賈詡被曹操封為執金吾使。官渡之戰中,賈詡亦有隨軍出征,多為曹操守寨。
第五十九回,馬超興兵討曹操,賈詡隨軍西征,並獻離間計,致抹書予韓遂令馬超疑惑,使馬超與韓遂失和相攻,曹軍因而得勝。第六十七回,曹操徵張魯,欲得猛將龐德歸順,賈詡獻計透過賄賂楊松,離間龐德與張魯之間的關係,亦成功令龐德降曹。
第六十八回,曹操議立嗣子,賈詡屬意曹丕,故當曹操問及其意見時,賈詡淡淡地提到袁紹、劉表二人,讓曹操聯想到二人立幼廢長終致覆滅的故事,然後決意立曹丕為後嗣。第七十八回,曹操欲築建始殿,賈詡推薦洛陽良匠蘇越;曹操夜夢三馬同槽,問於賈詡,賈詡為其釋慮。曹操臨終託孤,賈詡亦是顧命大臣之一。曹丕繼位後,封賈詡為太尉,位列三公。第八十回,曹丕篡漢,賈詡建議曹丕築受禪臺以避後世之議,又勸獻帝詔書禪位。第八十二回,孫權遣趙諮為使,向曹丕稱臣賓服,使者到魏,亦先見太尉賈詡,可見賈詡於朝中地位超然。第八十五回,曹丕乘孫劉鏖兵夷陵,於是遣三路兵馬暗襲東吳,賈詡勸阻,曹丕不聽,招致大敗。最後,第八十六回,小說正式交代賈詡之死。
賈詡在演義中由第九回橫跨至第八十六回,形象突出,計無不中,甚至曾令善於用兵的曹操幾度敗績。其所從屬勢力頗多,先隨李傕,再隨張繡,最後事曹操曹丕兩代。加上他曾助曹丕篡漢,其形象不算十分正面。可是即使賈詡曾助李傕、曹魏這些在《三國演義》形象比較負面的勢力,他的才能仍備受肯定。而且不論是李傕、張繡,還是曹操、曹丕,都將賈詡視為心腹。可見其人善於交際,亦深曉亂世自保之術。管選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忌憚他。
不久,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佔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賈詡多有出力。後二人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