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不能是李景隆嫉賢妒能,不想這個功勞落入瞿能父子手中嗎?”
“同問。”
“想證明李景隆是臥底,還需要更詳實的證據。”
“……”
巧了!
孫昊也馬上就說到這裡——
【也許有人會說,憑什麼說李景隆是臥底,他就不能是嫉賢妒能嗎?】
李景隆,“………………”
【還真不能:)】
李景隆滿意了。
——這話他愛聽!
【首先,如果李景隆是出於嫉賢妒能,不想這份功勞被人佔了,那麼,他在阻止了瞿能父子後,就不應該是向後撤軍,而是自己頂上去,或者換自己這一派系的將領頂上去,如此直接就能摘桃子,這才叫貪功,才叫嫉賢妒能。】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眾人聞言若有所思。
【而事實卻是李景隆叫停了攻城行動後,就沒有下一步了,反而立刻帶領大軍撤退,這就足以說明他對這份功勞不感興趣。】
【並且,大家可能對古代軍功的計算方式不瞭解。】
【在古代,一場仗打下來,最大的功勞永遠都是主將的,底下的人立了功,那都是主將指揮有方,無論誰的功勞都永遠有主將的一份,因此,說李景隆是因為嫉賢妒能才阻止瞿能父子,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李景隆當時需要這份功勞嗎?】
【他已經是國公了,再封賞還能怎麼封賞,立了功也不過多兩個虛銜,再賞賜一批金銀珠寶,不能說這些東西沒有吸引力,只是到了李景隆那個份兒上,確實已經不需要再為這些拼命了。】
【讓瞿能父子攻破北平城,和自己攻破北平城,站在李景隆的角度,他能夠獲得的收益,差距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大。】
眾人一怔。
但順著這個思路一想,發現還真是這樣。
“是啊,都是國公了,功勞多一點少一點有什麼區別?”
“+1,功勞再多,朱允炆也不可能封他個異姓王。”
“噗!樓上是在講地獄笑話嗎?李景隆出來是打藩王的,結果打完回去,自己成藩王了2”
“這麼一看,李景隆的行為的確可疑。”
“他既不是草包,又沒必要嫉賢妒能,本身也不稀罕這份功勞,那除了臥底,貌似也沒別的可能性了╮(╯_╰)╭”
“擦,大家開玩笑開了那麼多年,他還真是臥底啊?我裂開了.jpg”
“……”
【另外,這裡再給大家補充一個冷知識——】
【眾所周知,老朱是個非常節儉的人,且明朝開國的時候也很窮,所以,朱元璋修南京城的時候,為了節省成本,是直接拆了元大都的材料運過來,廢物利用了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