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up主兩邊都不信,確實是各有各的問題,我現在就想知道up主的觀點是什麼?”
“……”
……
孫昊的觀點是什麼?
孫昊並沒有急於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先分析了一下《明實錄》的記載。
他在這方面的想法,倒是跟觀眾們極為相似——
【怎麼說呢?】
【單以戰鬥過程而言,《明實錄》上的記載似乎真實了許多,雙方是實打實的發生了交戰。】
【但其中依然有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還是沒說明朱棣一方究竟來了多少人,其次,“俘降數萬,盡散遣之”,好不容易抓到的俘虜,全給放了,只留下了兩千個自願留下的,這就很奇怪。】
【當然,這裡可以解釋成是朱棣“擇優錄取”了,不想要太多外來計程車兵,影響自家軍隊的構成。】
【只是,耿炳文這樣兵敗如山倒,還是不免讓人心存疑慮,九萬人的部隊,這麼輕易就送光了,完全不是他應該有的水平,就算是九萬頭豬站在那裡讓人砍,也得砍一陣呢!】
【總結一下就是,《國榷》給人的感覺,耿炳文像內鬼,《明實錄》給人的感覺,耿炳文的軍事能力又好似摻了水。】
【究竟是哪邊的說法更可信,大家可以自行決定。】
話音落下,眾人立刻就在彈幕上爭論了起來。
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援《明實錄》的比較多。
《明實錄》的記載更詳盡,更合理,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有科普君在彈幕上分享了耿炳文在靖難之役後的發展,假如他此時真的是在跟朱棣演雙簧,那就是朱棣登基過程中的大功臣啊,朱棣應該厚待他才對。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耿炳文在永是他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的圖飾,又用紅革呈做玉帶,逾越制度,堪稱大逆不道,旋即耿炳文便自殺了。
不僅他自己死了,他的三個兒子也都受到了牽連被殺。
這哪兒是對功臣的態度啊?!
倒像是秋後算賬。
不過,持反對觀點的人也有話說,功臣怎麼了,當皇帝的,過河拆橋不是基本操作嘛,再說了,耿炳文的死本來就有爭議,誰能保證他一定是永樂二年自殺的?!
……
巧了!
孫昊也很快就說起了耿炳文之死——
【給大家分享完了《國榷》和《明實錄》,接下來,再來淺談一下up主自己的想法。】
這話一出,觀眾們傳送彈幕的頻率頓時就下降了不少。
【首先,up主並不認為耿炳文是臥底。】
耿炳文條件反射性地鬆了一口氣。
但是緊跟著,他又意識到不對。
——他為什麼會覺得這樣就可以放心了呢,不是臥底就說明他是站在朱允炆那邊的,好像也沒安全到哪裡去啊o(╥﹏╥)o
唉!
他真是太難了!
老朱家叔侄倆幹架,搞得他這裡外不是人的_(:3」∠)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