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此時已經六十四歲的朱元璋,不得不面臨重新選擇一個繼承人的問題。】
【《國榷》當中記載,此時朱元璋說了一句話,“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也就是說,朱元璋此時是想要立兒子的。】
——皇子們紛紛瞪大眼。
剛好此時,朱元璋派來傳喚的人也到了,眾人便一起前去覲見。
一路上,大家都用隱晦又複雜的眼神打量著朱棣。
因為天幕這一次沒有遮掩資訊的緣故,所有人都清楚朱棣就是最終的勝利者了,比朱棣小的皇子們還好,畢竟長幼有序,但老二和老三可就是一萬個不服氣了,憑什麼跳過他們?!
同時兩人也有些疑惑。
看彈幕這意思,老四最終似乎是造反上位的,他們倆怎麼就沒在裡面摻一腳,老四造反的時候,難道他們就在一旁幹看著?!
——嗯,參與了,但沒打過這種可能性,朱棡和朱樉都是拒絕去想的。
朱棣對此也是懵逼加竊喜。
一方面是開心父皇對自己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擔憂自己未來的行為會給現在帶來麻煩,老天作證,他眼下是真的沒有不臣之心啊!
……
天幕繼續播放。
【這其實也正常。】
【畢竟,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朱元璋這把年紀,真的可以說上一句土都埋到脖子了,而朱標當時最年長的兒子朱允炆,這一年才十五歲,誰也不敢保證朱元璋能活到將他培養出來的那一天。】
眾人聞言暗自點頭。
【只是,朱元璋想立兒子是情理之中,可在人選方面,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因為他在“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後面,緊跟著又說了句“燕王類朕,朕欲立之”。】【1】
【意思就是想傳位給朱棣。】
【這就有點不合適了。】
【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呢,翰林學士劉三吾得知此事後便曾上奏,“將置秦晉二王何地”,自古以來,立嫡立長,不能亂了次序啊,於是,老朱的想法最終便沒能實施。】
這話一出,彈幕上頓時就充滿了質疑。
“我覺得不對!”
“光這樣並不能說明什麼。”
“眾所周知,朱棣改史了,誰知道這話是不是他自己加的?!”
“而且,up主自己說的,五六年的時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此時朱元璋真的考慮過朱棣,那也不能說明他臨死前還是這麼想的啊!”
“……”
【作者有話說】
這一段確實有可能是朱棣改的,下一章會說明~~
1.《國榷·洪武二十五年卷》: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燕王類朕,朕欲立之。……將置秦晉二王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