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又名建康、金陵,是一百多年前的南唐故都。
此時的江寧府,是江南東路的首府,雖不在北宋四京之列,可城池廣闊,氣象萬千,堪稱東南第一大府。
這江寧自古以來不同於北方都城,多了幾分江南的脂粉氣息,唐時杜牧《泊秦淮》一詩中就曾提及商女不思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由此可知,在唐時,這江寧城的秦淮河上,就有了名士歌妓相互唱和的事。
王信二人入江寧城後,石秀也不知那神醫住所,而是尋了一處客棧安置。這客棧好巧不巧,就在秦淮河上。
北宋是個商貿發達的朝代,而此時南方的泉州、明州又是大宋最為繁盛的海港城市,間接也帶動了整個江南地區的商業發展。作為東南第一府的江寧,自然也是商旅雲集,秦淮兩岸的瓦舍酒樓,連綿不絕,雖比不得東京汴梁,可對於第一次到南方的王信而言,卻也是目不暇接。
安置好住所,已是黃昏,石秀一心想要找尋神醫,這時卻是無從入手。還是王信思路活泛,直言這秦淮河往來人員眾多,或可探聽一二。
說走邊走,二人隨著人流沿著秦淮河岸一路賞玩。一路行到烏衣巷附近,此處正是秦淮河最為繁盛之處,四周人流如織,酒肆勾欄林立,容易打探訊息。王信徑直選了一處裝飾最為奢華的酒樓,昂然而入。
王信本就一副玉樹臨風的公子哥模樣,進了酒樓後,立時被店小二引往二樓一處雅間,不一會兒,水陸珍饈便如流水般上了席面,直瞧得跟在一旁的石秀暗自咋舌。
這次出遠門,一路緊趕慢追,走的大都是水路,吃住上面自是馬虎應付。
路上自然不能計較太多,現今這會兒已經進了江寧城,況且又不是囊中羞澀,王信便打定主意要好好吃上一頓,瞭解一下這個時代頂尖酒樓的烹飪水準。
其實這個時代,食物大都以烹煮為主,至於各式調料,卻因海貿發達,並不缺乏,只不過價格高昂,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在士大夫階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已經成了大宋上下官員的追求。
從仁宗時期的寇準,到其後的歐陽修,蘇東坡,一直到現如今的蔡京,不論這些權相秉政如何,對於這吃的方面,卻都是精益求精。
相比於後世的花樣繁多的烹飪手法,宋代的酒樓還是欠缺了許多,可是在食材和用心上面,卻又遠比後世的酒樓要強的多。十多道各色菜餚,幾乎各有各的特色,讓王信和石秀兩人吃得好不暢快。
當然,這一頓所費不菲,足抵得上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所需,不過對於王信這樣家資萬貫的土豪而言,卻還在承受範圍之內。不說扈家莊的產業,就是打下祝家莊后王信也得了不少金銀。
“小二,你們久在這秦淮河上行走,可知道有個喚安道全的?”
那店小二上來結賬之時,石秀拉住了對方。
“安神醫麼,客官您可問的巧,他或許就在距此不遠的烏衣巷後。裡面有個李巧奴的瘦馬,與安神醫倒是識得。”
“那麻煩小二哥等會兒跑一趟,給我倆引路。”
王信隨手將一枚碎銀打賞了這店小二,引得對方連連點頭應下。
在這等酒樓中的小二跑堂,本就對秦淮河上的勾欄瓦舍瞭如指掌,平日裡給客人介紹風月去處收些好處,也是一筆營生,酒樓的掌櫃對此也往往睜隻眼,閉隻眼。
小二還當王信二人也是風月場的常客,頻頻側目。
其實,這李巧奴在這江寧城算不得名妓,年歲也稍大了些。不過正所謂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她只是在烏衣巷後的一處小弄中租了間小院子,同一個老/鴇做些迎來送往的生意,平日裡倒也不會拋頭露面,往來皆是熟客。石秀所說的安道全,卻是她的入幕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