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登軍望見敵人出城,早在蘇渡和杜克部署下匆匆列陣。
龐德身騎白馬,在陣前賓士而過,口中高喝:“賊軍在前,我軍請為先鋒!諸君且隨我擊賊!”
劉備軍規定,若列方陣,什長居左,負責整齊士兵步伐。隊長在第一線,負責帶頭衝鋒陷陣。因此隊長(都伯)戰死比例不小。
一屯轄二隊,若二隊平行排列,則屯長和宣教各領一隊;若二隊先後排列,則宣教在前隊,屯長在後隊。宣教不是監軍,作戰時宣教要在前。屯長在後是為了指揮全屯。屯長又叫百人將,轄百人,光靠勇武是不夠的,必須有一定的指揮才能。
一曲轄五屯。曲始設參軍。
若以曲為單位出戰,則方陣為二一二陣型,如“器”字,一“口”為一屯,曲長(曲軍侯)在中屯,曲宣教在左前屯或右前屯,曲參軍在左後屯或右後屯。錐形陣如“品”字,偃月陣如“凹”字。
以部為單位出戰,則“口”就變成了曲,以此類推。
目測出城敵軍不下萬人,龐德自然是全軍出戰。
龐德親自領高平部先迎敵,命軍師蘇渡督麴預部一曲、麴預督其另外一曲分為兩翼進行策應,命宣教杜克督楊巡部在後,為預備隊,全權決斷何時投入、投入多少。
由於時間倉促,龐德、蘇渡所率二部戰士合計約兩千多人,佔了二部全體戰士的六七成,其餘士兵都留給杜克繼續整頓。
高平部乃是楯槊兵,個個人高馬大,左臂舉著接近一人高的大楯,右臂下夾著丈八長槊,徐徐而進。龐德也棄了戰馬,與高平部戰士同樣裝備,擁楯持槊,迎向洪流般席捲而來的張郃軍。
張郃步騎混編,步卒皆持長戟,騎兵布在兩翼,後發先至,欲突劉軍之陣。
行到中途,發現劉軍應變奇快,居然在這倉促間就列好了陣勢。
兵法雲,勿擊堂堂之陣!
以騎兵衝擊長槊陣,那是找死。
張郃軍為首騎將高高舉起長矛,大吼:“止!”勒住戰馬。數千騎兵隨之止步。
騎將命人急報張郃。
張郃在中軍接到前方報告,臉色絲毫未變,對左右道:“劉賊果然兇頑!我等雖判明其動向,然要將其殲滅,並非易事。最終還是要戰場上見真章!”命令騎兵在兩側遊弋,遮蔽戰場,大戟士在弩兵掩護下向前攻擊。
隨著張郃中軍的鼓聲變化節奏,不再那麼激越、急促,而是變得沉穩、緩慢,袁兵也放緩腳步,不疾不徐地向南行進。
龐德繼續向前,與主力拉開距離,為朱樟、張遼爭取時間。
兩軍對進,都是陣勢嚴整,士氣高昂,都是精銳之師,自信必勝。
在這野王城下,總要分個勝負高低,鬥個你死我活。
隨著袁兵漸近,朱樟、張遼看得更加清晰,二人臉色都不輕鬆。看敵人這氣勢,今天必是一場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