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華夏當年的局勢卻要比這嚴峻無數倍,民族存亡只在頃刻之間,屬於真正可能亡國滅種的絕境。
結果依舊有人選擇了綏靖政策,高呼攘外必先安內,這可比司馬睿腦癱無數倍了
可惜作為數字人的朱祁鎮雖然有極強的算力支援,此時卻也很難與二人做到共情,他依舊在做著後續的相關介紹:
“弘農公主夫婦到了倭國後勵精圖治,在各個層面都做出了大手筆的改動,並且很快收到了不錯的成效,島中的威望也達到了峰值。”
“不過就在他們準備出兵之際,王敦以誅殺劉隗的名義起兵攻入建康,謀奪司馬氏政權,軟禁了司馬睿,司馬睿最終在憂憤中病逝。”
“即位的司馬紹雖然平定了王敦之亂,但一年後的325年便早早逝世了,享年不過二十七歲。”
“第三任的司馬衍更慘,四歲即位,二十二歲駕崩,整個過程朝廷都被庾太后、王導與庾亮把持,出兵更是無從談起。”
“同時整個過程中漢趙也滅亡了,因此弘農公主夫婦便把精力徹底放到了倭島的平叛上。”
“華夏曆史上所謂的倭王贊便是他們的後代,而那時候距離弘農公主夫婦入倭已經過去了近百年。”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倭島倒也能稱之為華夏的自古以來了”
說到最後,朱祁鎮的嘴角也揚起了一絲笑意。
作為資料整合體,他可太清楚自古以來這個詞在華夏網際網路上的意義了。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
隨著這部分《永樂大典》的公開,兔子們網民又可以迎來一陣全新的狂歡,至於小日子嘛.多半就要破防了。
“實際上不止這些。”
在介紹完有關霓虹天皇的文獻後,朱祁鎮繼續帶著張瑩王通朝前走去:
“除了倭國文獻之外,我們還在《永樂大典》中找到了很多其他珍貴的歷史資源。”
“譬如說我們明確找到了扶余人隸屬於華夏文明的記載,時間比現今認為的公元前1世紀還要早了兩百多年。”
“又譬如說棒子的歷史,目前可以肯定現在的棒子就是箕子朝鮮的後代,反倒是衛氏朝鮮沒有多少血脈遺留了。”
“不過考慮到棒子的厚臉皮.這事兒倒也不怎麼指望他們會認。”
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都是棒子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其中箕子朝鮮由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半島建立,衛氏朝鮮則由燕國人衛滿建立。
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很多棒子還是承認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的事實的,奈何在霓虹侵略後大量霓虹學者認為箕子朝鮮是當時華夏的殖民地,引發了棒子多種角度的不滿,於是破防的棒子們乾脆就把兩者全部推翻了。
如今隨著各類考古實錘的增多,棒子們的態度也又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他們否認箕子時代,承認衛氏時代。
因為箕子時代在時間上屬於文明的建立者,衛氏則偏向於入侵。
也就是在衛氏建立之前棒子們已經有足夠規範的文明瞭,如此一來衛氏時代即便成立,也頂多就相當於華夏的元朝——元朝之前華夏可是有其他時期存在的,誰會說元朝是華夏文明的始祖?
所以也別一味噴棒子自大,人家其實也挺精明的。
總而言之。
在這些前置情況的基礎上,《永樂大典》中即便發現了箕子朝鮮的實錘,棒子們多半也是不會認的。
“當然了,關於棒子們的資料倒也並不是毫無用處。”
看著臉色有些遺憾的張瑩與王通,朱祁鎮又補充道:
“畢竟在如今這個全球高強度互聯的時代裡,國際輿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些史料或許棒子們可以裝鴕鳥,但國際上卻有更多的個體或者群體具備更加清晰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