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光環除了那段話外沒有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介紹,徐雲的猜測自然也沒有任何實錘可以進行證明了。
隨後徐雲搖了搖腦袋,將這些想法拋到腦後,繼續看了下去:
【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
【2015年,于敏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22年,96歲的于敏回到原子城,參加了原子彈爆炸60週年紀念活動,在職工醫院遺址的某間病房外駐足良久】
【2026年,于敏逝世,享年一百歲】。
“......”
徐雲盯著光幕看了足足有好一會兒,方才無比感慨的嘆了口氣:
“大於啊......”
在整個原子彈副本期間,除了小護士喬彩虹和警衛員牟方東之外,徐雲接觸最多的人便是老郭還有大於。
雖然能力上徐雲差了大於何止一條街,但他來自後世的閱歷終究在那邊,因此很多時候也能勉強跟得上大於的節奏。
長年累月的接觸之下,徐雲和大於之間亦是結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彼此可以稱得上一聲戰友。
同時大於也是為數不多瞭解徐雲來歷的基地成員之一,或許正因如此,大於才會展露出如此多樣的推演結果:
他很清楚徐雲壓根就不存在所謂的404所裡,但他卻又擔任了404所的所長,外人眼裡他和徐雲在並肩作戰,但實際上只有他一個人在孤獨前行。
所以大於對404所的情感一定非常複雜,甚至很可能是這種心理直接促使大於搞出了所謂的女媧機甲。
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大於一定比原本歷史中要累的多......
接著徐雲目光再次下移,看向了推演的後續內容。
【楊開渠】:
【初始線】:
楊開渠,1902.10.27生人,浙省諸暨人。
華夏知名農業學家,再生稻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27年,楊開渠前往霓虹帝國大學農學部農實科學習農業知識,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憤然離開霓虹回國。
抗戰期間,楊開渠出任川省雙季稻實驗負責人,為華夏抗日大後方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給。
1961年初,楊開渠查出肺癌,於1962年2月2日逝世於蓉城,享年59歲。
【副本線】:
受面壁者影響,楊開渠於確診癌症後進行了相關藥物治療。
次年九月,楊開渠親眼見證了華夏三彈起爆的盛景。
後楊開渠被轉移至首都進行癌症的進一步治療,面壁者回歸一年後,華夏順利研製出第一代靶向藥。
楊開渠自願成為了靶向藥的實驗者,並在用藥期間堅持完成了《再生水稻研究》(第二版)、《農業管理和生產總結》等多部作品,並著有《追憶221——印象中的病友徐雲》等回憶錄。
面壁者回歸十一年後,楊開渠因病逝世,享年70歲。
“楊教授......”
看著楊開渠的推演結果,徐雲的嘴角終於揚起了一絲笑意。
副本中由於職工醫院缺乏配套設施的緣故,楊開渠在很長時間裡都和徐雲同住一間病房,屬於標準意義上的‘病友’。
在楊開渠身體恢復後,徐雲也沒少和他進行過病情交流。
當時為了儘可能延長楊開渠的生命,徐雲還拿出了靶向藥和pcR技術,屠鹿鳴和樓之岑靠著提取紫杉醇獲得了第一批萃取物,順利讓楊開渠邁過了原本歷史中楊開渠病逝的時間坎兒。
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