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十億噸當量的核武器來引發海浪。
其中有一個相當駭人的段落,描述了在馬裡亞納海溝中引爆十億噸當量水雷的效果:
「對破壞效果的定量分析還未進行。粗略估計表明引發的海浪將會高出海平面200300英尺(約6090米),或者進入距海岸200300英里(320480公里)的內陸地區——取決於波浪首先抵達哪一個極限。」
不過後來伯納德·勒·梅沃特的研究否定了這個猜想,他證明了另一個物理學過程:
核彈在水下爆炸時會產生一個充滿熾熱氣體的空腔,這個空腔會先蒸發海水,然後空腔上浮形成一個巨大的水蘑菇。
換而言之。
而如果導彈以某種速度俯衝進海面,自身的衝擊力會先擠壓出一處沒有海水的區域,接著空氣受熱會發生體積膨脹,真空帶將附近的低空氣體捲入,從而從下方產生氣流托住雲團。
而在梯度下降方法中,其迭代公式為xk+1=xk?γ?f(xk,其中γ是大於0的固定值。
假設每xk都來自一個連續函式x:R+?Rn,也就是核彈能量的發散為360度,並且進一步假定每次發散都是隨機的。
那麼會有x(t+γ?xk+1=x(t?xk?γ?f(x(t。
這個形式非常有意思,如果令γ→0,那麼該式左側就是x在t處的導數,這樣一來,x就是如下常微分方程的解:
x˙(t=??f(x(t。
透過梯度下降中每個測試點間線性插值來代替梯度流,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軌跡是空置的。
引入東方二號導彈的結構引數,這個軌跡對應的入射角度便是.....
14.86°!
也就是這個區域由於氣流、熱量的對沖,自身會形成一個不會受到衝擊和高溫的真空區域。
這出區域也叫做鞍點,意思就是馬鞍的最低點。
這個概念可以勉強理解成颱風裡的颱風眼,即便是17級的超級颱風,颱風眼中也依舊平靜無比——雖然這個解釋和洲際導彈沒有半毛錢關係.....
當然了。
這個區域與常溫之間依舊有所距離,畢竟這裡只是隔離了傳導和對流,輻射自帶的熱量還是隔絕不了的,畢竟這玩意兒帶著的是射線。
但由於缺乏了前兩者,這處鞍點的溫度也就能達到七八百度而已。
對於耐高溫材料的資料艙來說,這個溫度離它的極限還有三四百攝氏度的差值呢。
沒錯。
此時此刻,出現在這個區域中的物體,正是導彈的資料艙!
在之前基地內部進行的導彈事項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同志曾經提出過一個疑問:
導彈爆炸中心溫度極高,如果是體積巨大的物體...比如說巡洋艦或者航母之類的巨物或許還有殘存部分軀體的可能性,但資料倉也就洗衣機大小,這玩意兒怎麼能在爆炸中心的高溫下儲存下來呢?
為此有些基地領導還認為資料艙可能會先行脫落,出現在爆心一兩公里外,這樣就可以很安全的避免化作灰燼了。
反對者則認為這種做***影響導彈的運動軌跡,況且資料艙記錄的引數也應該包括導彈爆炸瞬間的某些資料,如果先一步脫落,那麼便會錯過很多核心資訊。
就在雙方僵持之際。
大於推了推眼鏡,低調的拿出了自己計算出來的鞍點區域資料.....(注:原本歷史裡鞍點就是大於算出來的,而且很離譜的是當時燕大的150機小組在同步計算,大於比150機提前六個小時算出了鞍點)
這同樣也物理學的奇妙所在。
它可以讓粒子具備1\/2的自旋,可以讓物質出現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可以讓返回地球的探測器按乘波體軌道優哉遊哉的打水漂,也可以讓上億度的環境裡存在一個相對低溫的「禁區」。
不學數理化,生活處處是魔法。
視線再回歸現實。
資料艙的大小事先同樣經過大於的計算,在離開彈體的一瞬間,這個洗衣機大小的資料艙便進入了特殊的鞍點區域。
卡拉比–丘流形的同胚結構讓衝擊波按照雅克比行列式的數學規律迅速形成了一個對沖區域,像是旋渦的中心點一般,周圍「水流」(實際上是能量)在高速旋轉,但它卻巋然不動。
接著在數秒鐘後。
資料艙隨著空腔上浮,噴到了水蘑菇的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