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官方明面稱謂為‘2號發射工位"、實際上就是一塊荒蕪空地的區域中心,正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發射架。
發射架連同支架的高度大概有三十米左右,整體為黃灰色的合金結構,其上收縮著大量的鋼鐵支架,猶如手臂搬緊緊地環繞住了內部的一根白色圓柱體火箭。(圖片是東風5發射實拍影像)
遠看彷彿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人們只能抬頭仰望它的尊榮。
發射架的周圍則正站立著許多頭戴安全帽的技術人員,有些開著叉車在清退雜物,有些則在發射架周邊忙碌著什麼。
整個發射現場的氣氛凝重中帶著一絲灼熱,不少人正一次又一次的檢查著自己負責的環節,久久不知疲倦。
「呼......」
發射架的右側迴轉平臺上,一位髮型稀疏、法令紋明顯的小老頭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轉身對一旁的錢五師說道:
「老錢,外鋼框架結構應該沒有....不,是肯定沒有問題了。」
看著手上拿著一把鋼鉗擰了裝置足足有兩分鐘的好友,錢五師忍不住出聲反問道:
「梁師傅,那現在算是都檢查好了吧?」
被錢五師稱作梁師傅的小老頭繃著臉嗯了一聲:
「嗯,差不多了。」
錢五師無奈的搖了搖頭。
這位小老頭雖然喜歡別人喊他梁師傅,但實際上並不是一位鉗工或者其他工種的技術工人,而是國內頂尖的火箭技術專家。
他的名字叫做梁守盤,早年在麻省理工讀的碩士,和錢五師在海對面的時候就相熟了。
兩年前華夏實驗成功的「東風一號」導彈,便是由梁守盤擔任總設計師研發出來的成果。
東風一號導彈的母版是毛熊的p2導彈,仿製型號之所以定為「1059」,便是指要在1959年10月,新華夏成立十週年之際完成仿製工作。
而正當研究任務進入決戰階段時,毛熊單方面撕毀協議,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援華專家分批撤離回國,帶走了全部教案和技術資料,並留下了一句話:
【華夏的液氧雜質太多,你們如果用華夏的液氧來發射,不成功我們不負責任。】
要知道。
東風一號導彈飛行的動力是液體推進劑,沒有液氧推進劑,導彈就成了一堆廢鐵。
就在大家猶豫不決的時候,梁守盤決定採用國產液氧,並立下了軍令狀,表示他對發射結果負全部責任——他認為毛熊專家說中國的液氧不行,是因為錯把資料上雜質的氣態容積當成了液態容積,導致結果相差了一千倍。
至於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兩年前的11月5日9時02分,一道白焰劃過天際,華夏從此有了自己的導彈。
這件事後來還有一個小彩蛋,就是臻在慶功宴上曾經和梁守盤笑談,當時就算試射失敗了,國家也不會殺你的頭,這顆頭還要等著為國家立功呢。
不過就和陸光達是一個很容易感傷的人一樣,梁守盤的性格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大心臟——他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略帶悲觀主義的科學家。
儘管他負責的專案從未出過差池,敢在***面前欠下生死狀,但每到實驗快開始的時候,他都會緊張到手腳出汗,必須要親自去檢查一遍裝置才會好轉些許。
而實際上這種拎著扳手的‘檢查"其實意義不大,因為火箭這玩意兒的外體結構基本上都是液壓裝置壓合的,別說五十多歲的小老頭了,二十五歲年富力強的年輕人也不可能靠一個扳手擰動一顆螺絲.....
火箭即便是存在某些部件鬆動,也只可能存在於火箭體內。
例如後來首射失敗的巨浪一號,就是因為內部飛行控制器的插頭鬆動脫離了——而這顯然不可能是這種關頭可以檢查出來的。
這種做法與其說是檢查,不如說是梁守盤的一種解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