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我給你們同步一個資料吧。”
“截止到前年年底,咱們國內擁有...或者說成立的電視臺已經超過了30家,去年年底超過了43家,今年預計能突破60。”
“早在四年前,津門無線電子廠就製造出了華夏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如今已經上市銷售了。”
“去年的時候,咱們國家轉播了我國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性比賽,也就是第二十六屆世乒賽。”
“如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是沈力同志主持的天氣預報,收視率達到了97.6%....這個數字其實不是重點,畢竟如今的電視臺就那麼點,重要的是它的觀眾數量......”
說到這裡。
徐雲刻意頓了頓,報出了一個數字:
“大概在40萬臺左右。”
“40萬臺?”
最開始提問的王有功忍不住掀了掀眉頭,獨眼中帶著一絲濃郁的疑惑:
“有這麼多?”
徐雲點了點頭:
“沒錯。”
提起眼下這個時期的華夏電視機行業,很多人恐怕都會和王有功一樣產生一個疑問:
這年頭華夏真的有電視產業嗎?
答案是當然的。
國外電視行業發展的時間很早,截止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時候,全球已有超過500個電視臺、4000萬臺電視機。
但此時,我國的電視廣播尚處於空白狀態。
於是在五年前,組織上決定發展電視廣播事業,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了津門無線電廠。
四年前的3月17日,津門無線電廠試製出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燕京牌820型35厘米(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被譽為“華夏第一屏”。
晚上試播時,某隻大兔子還觀賞了由這臺電視傳送裝置播送的電影動畫片《小貓釣魚》。
接著在同年的5月1日晚19點。
燕京電視臺(央視前身前身)開始試驗播出,華夏自己的電視訊號第一次出現在了螢幕上。
從那以後。
華夏的電視行業便在沒什麼人注意的角落裡開始了發展。
甚至就在燕京電視臺成立的那年十一,他們便對閱兵式進行了電視實況轉播。
到了今年年初,全華夏的電視機保有量已經超過了55萬臺,年產量13.3萬臺。
按照歷史發展。
等到這個年代的最末期,全國的電視機年產量便會突破百萬臺。
更關鍵的是.....
後世的電視算是常見的家用裝置,看電視的時候一般也就夫妻倆加個小孩,頂天了有啥大事或者大節日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十來號人一起聚在哪位長輩的家裡看直播——比如說誰誰誰的兒子女兒是運動員參加了某項重大比賽云云。
但這個時期的電視機和後世的電視可不一樣。
這年頭一臺電視機可以覆蓋的觀眾人數,遠遠不止後世的兩三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