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批同志將會離開基地之外,組織上這次還選調了一批新援軍前來支援基地。”
“這批人員共計2434人,其中普通職工2205人,生產專家229人。”
“組織上根據各自的生產職能,計劃新成立34個全新小組,分散到幾個專案中。”
“這批隊伍的負責人是陳芳允同志與肖倫同志,另外還有周秩、胡仁宇、彭士祿、趙仁愷”
李覺洋洋灑灑報出了不少後世赫赫有名的名字,徐雲的表情倒是顯得很淡定。
當然了。
他淡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心態多好,而是因為會前他已經跪過一次了
在李覺報出來的這些名字中,陳芳允的出現並不讓徐雲意外。
雖然他和即將離開的孫俊人一樣都是搞雷達的,但他在原子彈方面的貢獻也很顯著。
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
陳芳允將在兩年後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用的多道脈衝分析器,在原子彈的爆炸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芳允和此時正在基地的王希季王老一樣,都是萬金油的救兵。
他們同樣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發,同樣參與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同樣獲得了兩彈一星這個至高階別的榮譽。
因此會前準確來說是年前看到陳芳允名字的時候,徐雲的內心波動其實並不大。
他抵達基地是某種必然,無外乎時間提前了兩年而已。
另外的肖倫也是類似,
別看肖倫的名字讀起來有點英倫風,他可是實打實的華夏人,在海對面讀博士的時候就發現了鉭183、鉭185和鎢185m三種新核素。
如今他是原子能所同位素部主任,原先軌跡中參與了首次原子彈試驗、首次氫彈試驗、首艘核潛艇下水等五項重大國防戰略科研攻關任務。
如今原子彈研發到了衝刺階段,他被派到基地同樣合理。
但是
胡仁宇、彭士祿、趙仁愷這些人的出現,就有些令人驚訝了。
“稍等一下,廠長。”
果不其然,在李覺說出這些名字後,臺下很快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專家舉起了手:
“廠長,你是說彭士祿和趙仁愷同志他們會來基地?”
“可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們的專業方向似乎是核動力工程吧?這和咱們現在在搞的原子彈和氫彈會不會有點.唔,有點差異?”
聽到這位老專家的話,現場有不少人紛紛贊同的點了點頭。
不過在眾人沒注意到的角落,徐雲的嘴角卻微微翹起了一個弧度。
刺激的東西要來了
只見李覺迎著眾人有些費解的目光,輕輕點了點頭:
“沒錯,倘若只是原子彈和氫彈的話,這幾位同志的專業確實存在一些出入。”
“但是.如果預期要爆炸的除了原子彈和氫彈之外,再加上一個中子彈呢?”
注:
和幾個大佬反覆討論了很多種可能,最後得出來了一個可以讓中子彈同步爆炸並且邏輯上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