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想到的這個模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確實挺有意思的:
模型的兩個支點來自不同的理論,關聯的情景也不相同,甚至連時空維數也不一樣。
但是
在引入對偶的概念後,它忽然發生了某些變化。
所謂對偶,指的是如果一個物理系統有兩種不同但等價的描述方式,那麼這兩種描述方式是對偶的。
比較知名的例子有經典二維Ising模型的自對偶,二維xy模型的粒子渦旋對偶。
還有一維相互作用費米子體系的玻色化,原則上也算是一類對偶。
在楊振寧和李政道他們做出的這個對偶模型中。
當一個理論是強耦合的時候,另一個理論就是弱耦合的。
二者用一個很微妙的方式,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一些東西結合在了一起。
根據黃昆剛剛做出的簡單演算。
楊振寧此前推匯出的量子化環路積分在這個模型下是成立的,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
如果換做其他任何一個粒子,無論是電子、質子還是中微子,它們都在模型下是失效的——至少數學上如此。
比如說質子。
如果根據這個對偶計算,一枚質子的質量最終會顯示300多克,中微子的質量甚至是負的
不過這情況早就在黃昆的預料之中,畢竟楊振寧一開始就說過了,這是專門為引力子做的模型。
接著黃昆放下手中的筆,對楊振寧問道:
“老楊,這個框架已經做出來了.那麼技術上的應用呢?”
“你準備怎麼使用這個框架,去撈引力子這條大魚?”
早先提及過。
引力子理論上的能級接近普朗克尺度,這種尺度別說現在了,過一百年估摸著都有些夠嗆。
黃昆雖然不至於沒逼數到現在就想找到引力子,但也沒那麼寬廣到可以等上個一百多年——那時候估摸著華夏足球隊都能拿世界盃冠軍了吧?
他能接受的時間線在2030年左右,再晚不能超過四十年。
畢竟四十年後,他們這批人差不多都已經接近或者已經辭世了。
而想要確定具體時間,具體的專案應用就顯得很關鍵了。
專案的難易、合理與否,直接關係著出結果的時間——至少是理論上的時間。
隨後看著目光灼灼的黃昆,楊振寧沉默了幾秒鐘:
“老楊,你還記得我之前和你說的那句話嗎?”
“——以AdS為理論基礎,整合出一個能夠描述引力子的模型,然後再去尋找它在宇宙中的跡象。”
“你仔細想一想,這句話的重點在哪裡。”
“重點?”
黃昆重複了一遍楊振寧的話,旋即呼吸一滯:
“老楊,你是說宇宙中的跡象?”
楊振寧輕輕點了點頭,深沉的抬頭看向了天空:
“沒錯,宇宙,準確來說是”
“原初引力波。”
注:
手術的恢復期比我預計的要長好多.這個月全勤沒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