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秉穹則很是淡定的點了點頭:
“沒錯,兩位。”
徐雲頓時呼吸一滯。
在他穿越來的後世。
以華裔身份獲得諾獎的一共有11人,分別是:
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莫言以及屠鹿鳴。
另外還有兩個和平獎授予了兩個沙幣,此處不多贅述。
同時伍連德先生在1935年成為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而在眼下這個時期。
華人諾貝爾獎的得主有且只有兩位。
一位是徐雲很熟悉的楊老,現在應該叫他小楊或者楊先生,他的回國徐雲是事先知曉的。
另一位則是徐雲從未考慮過的
想到這裡。
徐雲整個人不由深吸了一口氣,朝錢秉穹說出了一個名字:
“秉穹同志,另一個回國的諾獎得主莫非是.李政道先生?”
“.”
錢秉穹沉默片刻,輕輕點了點頭:
“沒錯,正是政道。”
得到了錢秉穹的答覆,徐雲的眼中頓時出現了些許失神。
實話實說。
在之前的預期中,他確實考慮過一些未來諾獎得主回國的可能性。
比如說丁肇中。
雖然他出生在海對面,但他在出生的兩個月後就隨母回國了,還在川省讀過小學呢。
原本歷史中丁肇中算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親華派,他在獲得諾獎時還是用漢語發表的獲獎感言,這在整個諾獎.甚至物理史上都是頭一遭。
丁肇中留在海對面的原因不是因為政治問題,而是仔細考慮後認為留在海對面才能有條件研究高能物理。
最終時間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靠著“J”粒子獲得了諾獎。
如果徐雲所記不錯。
這時候的丁肇中應該正在密歇根大學讀最後一年的博士,屬於有可能回國也有可能不回國的情況——畢竟學業還沒結束嘛。
又比如崔琦。
在很多愛情故事裡,大家經常會看到一種情節:
一對情侶郎有情妾有意,但因為分隔兩地之類的原因陰差陽錯的沒能在一起,最終相見時只能宛然嘆息。
崔琦的情況便有些類似這種情節。
崔琦是1939年生人,四年前的時候才去海對面留學,一心想要學成歸國。
結果等他本科畢業那年,某某導彈危機爆發,海對面嚴禁留學生回國。
於是崔琦想了想,也罷,那就繼續讀研究生吧。
奈何等到他碩士畢業的時候呢,兔子們第一顆原子彈又爆了,海對面自然不可能放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