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再回歸現實。
接著錢秉穹將手中的名單抖開,對徐雲說道:
“小徐,咱們這一次回國的留美科學家人數不算很多,只有109人。”
“並且不出意外的話,除了這109人之外,接下來不會再有其他批次的科學家回國了。”
“他們在兩天前剛剛抵達了魔都,現在應該在前往津門的水路上,具體的安排首都那邊還在討論中。”
徐雲輕輕點了點頭。
109人。
這個數字其實比他預期的還要多不少。
1988年秋天的時候。
中科院的王德祿和杜開昔二人開始了一項“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的研究課題,他們先後採訪了44位科學家。
這些採訪形成的105盤磁帶由於種種原因被塵封了很長時間,直到2013年的時候,收錄了31位科學家口述的《19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訪談錄》才正式出版。
這本書還在徐雲寫的時候起到了很關鍵的參考作用,不少人的回憶都和原子彈專案有關。
資料顯示。
建國前在海對面的學者及留學生有5000多人,上世紀50年代歸國的有1200人,他們中學習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約佔60%。
第一批科學家回國的時間是在50年的8月31日,當時傅鷹、金蔭昌、陸光達、葉篤正、鮑文奎、莊逢甘、餘國琮等128位留學生乘坐威爾遜號回到了華夏。
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有1000位左右的科學家回到國內,當時他們主要是乘坐“克里夫蘭號”“戈登號”“威爾遜號”回來的。
在回來的途中,每艘船上都發生了很多故事。
而這兩批海對面回國的留學生,便是早期華夏歸來的全部主力軍。
剩下那些在海對面的科學家有些是因為和對岸有牽連不敢回國,有些是正在讀書(比如說大二大三那種)尚未具備報國的能力。
有些是遲疑觀望猶豫不定,還有的則是一點兒回國的想法都沒有。
總而言之。
無論他們究竟抱著何種想法,在原本歷史中他們確實都留在了海對面。
但是
如今在徐雲的努力下,第三批迴國的留學生出現了。
“當然了,小徐。”
錢秉穹看徐雲沉默不語,便又繼續介紹起了名單上的情況:
“雖然這批留學生的人數不算很多,但質量卻要比之前的任何批次都要高不少,各個都是精英。”
“在這109人中,只有35人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普通科研人員,剩下的74人都擁有副教授或者研究員以上的職稱。”
這一次。
徐雲的眼中總算露出了明顯的驚訝之色。
我去
這麼多副教授學者?
這啥情況?
眾所周知。
不同於華夏的職稱體系,海對面教研領域主要分兩大系統。
一個是終身系統,英文叫做tenuretrack po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