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要介紹的則是......」
「我們興趣小組的指導顧問,來自劍橋大學的留學生,韓立同志。」
「.......」
此時此刻。
看著身邊十多位的年輕男女。
徐雲的內心並不平靜。
一週前。
在徐雲表示可以成立一個興趣小組後,鄭濤和周紹平等人便立刻準備起了小組所需的場
地。
最後在喬彩虹的協助下,他們還真在醫院附近找到了這麼一間空餘的房子——別看喬彩虹只是個小護士,她負責的特護病房病人基本上都是基地的管理層,欠她人情的大老著實可不少。
除此以外。
周紹平他們還愣是拉來了十多位差不多同齡的青工,說是想要一起討論知識。
實話實說。
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
這些所謂的「青工」,一個個在未來的成就之高,幾乎都得讓徐雲仰視。
周紹平、章公定、保錚和林玉這四個人就不說了。
看到周紹平邊上那個方塊臉的年輕男子了嗎?
他叫王圩,國內知名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專家,未來赫赫有名的中科院院士。
還有王圩邊上那個招身形瘦小、嘴巴寬的跟姚晨似的招風耳男生。
此人叫做楊叔子,將來國內知名的機械工程專家,華中理工大學的老校長。
另外徐雲還見到了楊福家、陳式剛兩位赫赫有名的大老。
也就是現場這十九號人(除喬彩虹)中,光是院士就有最少七人。
剩下的那些人裡頭說不定還有一些未知大老——畢竟有些人由於保密原因,使用的是化名。
在假名加上年輕面容的雙重作用下,徐雲很容易產生誤判。
其實仔細想想,現場有這麼多未來大老倒也不怎麼令人意外。
現場的這些大老基本上都是國內最早的幾批院士,這既代表他們貢獻非凡,同樣也代表著他們政治身份清白。
因此他們在如今華夏大學生總數有限的情況下被選到基地內,再透過能力的認同而形成一個小團體,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某種意義上來說。
周紹平他們的這個小團體,就是縮小版的一類劍橋使徒社。
但也正因如此。
在面對這些大老的時候,徐雲......
慫了。
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