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在原先的模型中,我們相當於把地面到天上一萬米的這段距離分成了十個區域,也就是每塊區域高1000米。”
“按照原先模型的劃分,這1000米區域中的....你們直接理解成氣壓吧,每塊區域內的氣壓是不會變的。”
“但直到現在我們才發現,別說1000米的區域了,實際上高度每升高或者降低一米,氣壓的數值都會有所變化。”
聽完葉篤正的這番解釋。
一旁的陶詩言亦是表情沉重的嘆了口氣。
篤正兄,我們發現的太晚了啊......
葉篤正所說的氣壓只是一個便於理解的例子,不是說氣象中心連氣壓隨高度會發生實時變化這種知識都不知道。
‘氣壓’真正指代的概念,其實是源項和湍流粘度。
只是考慮到某些笨蛋訁....咳咳,考慮到李覺這些非專業人士不太清楚具體概念。
所以葉篤正才選了氣壓作為舉例。
葉篤正的這個做法很快起到了效果,李覺當即明白了他的想法:
“所以老葉,你的意思是限制我們的不是某些計算過程,而是氣象資料?”
葉篤正思索片刻,解釋道:
“怎麼說呢.....”
“計算過程和方法肯定也要最佳化,但它們都還不算方向上的問題——就像一個傷員,手臂和心臟各中了一刀。”
“手臂的傷勢雖然不能忽視,但和心臟的致命傷比起來顯然不是一個量級。”
“而氣象資料,便是我們心臟上的那道傷口。”
“.......”
李覺默然。
在會議開始之前,他自己其實也做過一些猜測。
在他想來。
氣象計算或許和現在核武器面臨的問題有些類似,主要的壁壘在於具體理論上的推導。
也就是現實中的一些環節其實是相對次要一些的。
結果沒想到......
葉篤正給出的說法與他預料的完全相反,居然是氣象資料....也就是那些測量儀器收集的量不夠?
看著陷入沉思的李覺,葉篤正的心中同樣有些感慨。
雖然這次氣象失敗令他士氣大跌,幾近頹廢。
但某種意義上來說。
這也為他....或者說國內氣象學揭開了一個真相:
氣象計算遠遠比他們想想的要複雜的多。
在今天之前別說基地了。
哪怕是全國的氣象學者,恐怕都是認為氣象的計算在於精度而非資料的數量。
結果呢。
這次基地氣象中心拿到了首都送來的國內最先進的儀器,還意外得到了阻尼器的幫助,一下有了接近二十個穩定的高空資料收集點。
哪怕是首都香山的那臺溼度感測器,都很難提供如此精細的資料。
加之葉篤正本人也在計算過程中,福至心靈的考慮到了負區域性空間梯度問題......
毫不誇張的說。
機緣巧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