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在通訊器那頭沉默了一會兒,方才緩慢而又堅定的給出了回覆:
「準備好了。」
靳向前等的就是他這句話,聞言立刻大手一揮,下令道:
「那就開始吧!各部門行動!」
唰
靳向前話音剛落。
早就等候在操作室的操作員們立刻行動了起來。
翁同和童懷軍也迅速開始準備起了無水液相脫酸環節。
這一步可是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
華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其中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大量的古籍、檔案等文
獻。這些文獻記錄了先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和世事變遷,是社會和科
技發展的見證。
然而作為這些珍貴文獻的主要材質,紙張的壽命終究是有限的。
在經歷了數不清的歲月的沖刷、自然或人為的損壞之後,難免要面臨著大限
的到來。
而在影響紙張壽命的因素中。
影響紙張耐久性、促使紙張老化加劇的最主要原因便是
酸化。
上過高等化學的同學應該知道。
紙張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是由大量葡萄糖基元透過β苷鍵連線形成的鏈狀
高分子。
天然狀態下纖維素的聚合度可以達到10^4數量級,製成紙漿後下降到10^3
數量級。
當聚合度下降到700左右時,紙張的機械效能就會出現明顯下降。
當降至200以下時紙張即會脆化、破裂。
一般條件下纖維素比較穩定,不易發生反應。
但是在酸性條件下,β苷鍵很容易斷裂,發生纖維素水解。
在水解反應過程中酸並未消耗反而越聚越多,危害也越來越大。
並且往往伴隨發生氧化反應,進一步加劇了紙張的老化。
從考古學出現到現在,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紙質文獻因為酸化而被動損
毀。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脫酸技術也終於應運而生。
現有的脫酸工藝主要有兩種:
液相脫酸和氣相脫酸。
它們的原理都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用鹼性脫酸劑將紙張中的酸中和而達到脫
酸目的。
其中氣相脫酸法主要分為二乙基鋅法和嗎啉脫酸法,但由於它們工藝要求很
高,所以近些年國內幾乎沒有使用這類方法的案例。
液相脫酸則分為水溶液脫酸法,以及有機溶液脫酸法。
其中前者多見於霓虹、德意志和意呆利三個國家,因此別名也叫軸心國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