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啦——闌
一輛從廬州開往燕京的動車上。
坐在窗戶邊的徐雲先是看了眼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又看了眼身邊帶著些許疲態的潘院士。
忍不住有些歉意的撓了撓頭,說道:
“老師...真不好意思,這次又麻煩您陪我跑一趟了。”
潘院士聞言伸手掖了掖披在身上的大衣,食指和拇指在鼻樑骨上捏了兩下,無所謂道:
“沒事兒,這些年全國各地都跑習慣了,不跑人反而不舒服,安頓下來以後睡兩覺就能補回來。”
“而且現在咱們國家基建方便了許多,早些年我在歐洲和國內坐的綠皮車,那才叫折磨人.....”闌
“更何況你還在科院釋出會上做了那麼大的貢獻,我陪你跑幾趟又怎麼了?沒必要在意這些。”
接著不等徐雲說完,潘院士便堅決道:
“好了,我再眯一會兒,等到站了再叫我。”
看著腦袋歪向另一側的潘院士,徐雲張了張嘴,沒有說話。
兩天前。
在決定擔任起科大和文物局的中間人後。
翁同先是從潘院士的手裡拿到了科大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相關材料。闌
接著他連飯都顧不上吃,便拉著童懷軍做出了一份相關說明書。
寫好說明書後。
翁同又用過傳真,火速把它提交到了文物局某位負責人的手中,前後不過小半天的時間。
那位負責人雖然不是文物局的一把手,但卻是某個更高層的嫡系,分管著這次永陵挖掘專案的排程事宜,權力很大。
加之科大本身的體量也足夠龐大,因此一天之後,文物局便傳來了回覆:
同意科大以合作高校的身份參與永陵挖掘,並且即刻前往位於燕京的專案委員會報道!
這種場合最少都要有一位常務副校長到場,而科大校內和重力梯度儀沾的上邊的人也不多,因此這個重擔......闌
自然就又落在了潘院士的身上。
於是乎。
從春節之後。
潘院士再次帶著徐雲開始了新一趟的‘遠行’。
從最早的廬州前往錦屏深地實驗室和院士團們驗證暗物質特性、
再從錦屏前往蓉城參加釋出會、
而後又從蓉城驅車四百多公里抵達西昌、闌
最後從西昌再回到成都,搭乘飛機返回廬州......
算上今天從廬州前往燕京的動車,可以說從除夕到現在,徐雲和潘院士就沒幾天不在飛機或者車上的。
或許也是因為坐吐了飛機的緣故吧。
這次潘院士強烈要求將出行方式換成了動車——其實算上前往機場、值機候機以及取行李的時間,很多時候動車並不比飛機慢多少。
眼見潘院士做起了小憩,徐雲便也不去打攪他,插上耳機玩起了《臥龍》。
.......
四個小時後。闌
動車順利抵達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