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雲忍不住掀了掀眉毛。
他的專業與人造衛星沒什麼關聯,但張和光....也就是科大校內天文臺的那個好基友,卻是個天體物理博士。
加之重力梯度儀本身和衛星也有一定交集,因此徐雲早很之前——早到諦聽專案組成立的時候,就曾經瞭解過一些航空方面的知識。
衛星上天這過程在高中物理書上的描述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發射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行了。
然後一般還會加上一句也是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最大速度云云。
但實際上。
對於載有儀器的衛星來說,圍繞地球運動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為這涉及到了拉格朗日點的問題。
所謂拉格朗日點,指的是兩大物體引力作用下,能夠使小物體穩定的點。
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
每個星體之間的拉格朗日點都有五個,用l1到l5表示。
目前地日系的l1點已經有so2點則更熱鬧一些。
海對面的宇航局的探測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咱們的嫦娥2號衛星都進駐過l2點。
某種程度上來說。
拉格朗日點才是星空中最穩定的點位,所以也被稱之為太空中炮姐的胸...咳咳,太空中的停機坪。
換而言之。
不在這五個點的衛星執行倒是沒啥問題,但由於引力拖拽作用,衛星每繞地球一圈,上頭的儀器多少都會偏移一點。
細化到成像衛星方面,就是繞過相同區域的時候,擺幅、偏振以及擺頻這三個引數的引數誤差了。
目前國際上星載儀器技術最強的依舊是海對面,這點從衛星總數上就不難看出一二。
截止到今年1月1日,地球軌道上有4582顆人造衛星在工作,其中光海對面的衛星就有2944顆。
華夏的中國衛星則是499顆,毛熊169顆。
如果將沒在工作但也沒掉下來的衛星算上,目前地球軌道上一共有六千多顆人造衛星。(參考自ucs官網,ucsusa./resources/satellitedatabase)
按徐雲之前瞭解到的資訊。
國內19年那會兒的引數誤差大概在千分之1.5到2之間,不過一般成像衛星的成像寬幅都在10公里甚至更高,所以這種誤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海對面則在萬分之3到4,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毛熊和兔子差不多同檔,也是千分之1.5左右。
而這三家之後,其餘各大國家地區的差距就逐漸離譜了。
例如霓虹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誤差,甚至能出現百分之幾......
結果徐雲沒想到的是。
現如今的西昌基地,居然能把誤差縮短到了萬分之五六?
王老從20年開始就一直在接受治療調養,這種比較細化的訊息他確實不太瞭解,因此此時同樣有些意外。
不過很快。
他便回過了神,朝一旁的徐雲招了招手:
“小徐,你過來一下。”
徐雲乖乖上前。
隨後王老拍了拍徐雲的肩膀,對葛同友和李華介紹道:
“小葛,小李,小徐的身份剛才小潘都介紹過了吧?”
葛同友和李華齊齊點了點頭。
在之前遊園的時候,潘院士便把徐雲的身份介紹給了他們二人。